汉语查 词典 砚台
yàntāi

砚台


拼音 yàn tāi

词性 名词
繁体 硯臺
简拼 YT
五笔 DMCK


词语解释

砚台[ yàn tāi ]

1.同“砚

inkstone;

2.


引证解释

1.磨墨的文具

唐 皮日休 张贲 等《药名联句》:“鸓鼠啼书户,蜗牛上砚臺。”

砚,一本作“研”。 元 姚燧 《阳春曲》:“墨磨北海乌龙角,笔蘸南山紫兔毫,花笺铺展砚臺高。”

清 沉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因是于行囊之外,转得吾父所遗图书、砚臺、笔筒数件。”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你老人家是想当陪房丫头一块嫁过去,好成天给人家端砚台拿纸啊,还是给人家铺床迭被到了晚上当姨老爷啊?”


国语辞典

1.磨墨的用具

唐·司空图〈偶诗〉五首之一:“夕阳照个新红叶,似要题诗落砚台。”

《儒林外史·第四二回》:“严世兄急了,把号板一拍,那砚台就翻过来,连黑墨都倒在卷子上,把卷子黑了一大块。”


网络解释

1.砚台

砚亦称为研,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砚与笔、墨、纸合称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砚材的运用也极为广泛,其中以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卓尼的洮河砚、山西绛县的澄泥砚最为突出,称“四大名砚”。

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它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初期的砚,形态原始,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至汉时,砚上出现了雕刻,有石盖,下带足。魏晋至隋出现了圆形瓷砚,由三足而多足。箕形砚是唐代常见的砚式,形同簸箕,砚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撑。唐、宋时,砚台的造型更加多样化。

砚台历经秦汉、魏晋,至唐代起,各地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开始以石为主的砚台制作。其中采用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及甘肃临洮的洮河石制作的砚台,被分别称作端砚、歙砚、洮河砚。史书将端、歙、临洮砚称作三大名砚。清末,又将山西的澄泥砚与端、歙、临洮,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砚。也有人主张,以天然砚石雕制的鲁砚中的徐公石砚代替澄泥砚,合称四大名砚。


英语翻译 CL:方; ink stone; ink slab

相关汉字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相关谜语

谜面:方池之内有圆塘,塘内有水清又凉,忽然黑牛来洗澡,眨眼清波变黑浆。(打一物)
谜底:砚台
解析:砚台历经秦汉、魏晋,至唐代起,各地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开始以石为主的砚台制作。其中采用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及甘肃临洮的洮河石制作的砚台,被分别称作端砚、歙砚、洮河砚。

谜面:一个小石潭,满池烂泥巴,飞来白天鹅,变成黑乌鸦。(打一文具)
谜底:砚台
解析:砚台历经秦汉、魏晋,至唐代起,各地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开始以石为主的砚台制作。

砚台造句

砚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