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词典 太学
tàixué

太学


拼音 tài xué

繁体 太學
简拼 TX


词语解释

太学[ tài xué ]

1.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即国学

观太学。——《后汉书·张衡传》

诸生学于太学。——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君则在太学。

the highest seat of learning in ancient times in China;


引证解释

1.国学。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 西周 已有太学之名。 汉武帝 元朔 五年(公元前124年)立五经博士。弟子五十人,为 西汉 置太学之始。 东汉 太学大为发展, 顺帝 时有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 质帝 时,太学生达三万人。 魏 晋 到 明 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但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参见“大3学”

《汉书·武帝纪》:“兴太学,修郊祀。”

《儒林外史》第十九回:“贡入太学肄业。”


国语辞典

1.我国古代设立在京城,用以培养人才、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西周时已有太学之名,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为西汉设太学之始。之后历代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

《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故养士之大者,莫大(虐)​〔虖〕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更兼存心梗直,在京师太学读书。”


网络解释

1.太学 (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大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大学名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王莽时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太学零落。

当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戎马未歇,即先兴文教。东汉太学始创于建武五年十月(公元29年),汉光武帝起营太学,访雅儒,采求经典阙文,四方学士云会京师洛阳,于是立五经博士。建武二十七年,建造的太学讲堂"长十(丈)丈,宽三丈"。永建六年(130),汉顺帝诏修:赶学,"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每年用工徒竟达11.2万人,营建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至汉质帝时,太学生人数已有3万余人。


英语翻译 Imperial College of Supreme Learning, established in 124 BC, and the highest educational institute in ancient China until the Sui Dynasty

相关汉字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太学造句

太学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