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词典 胡琴
qín

胡琴


拼音 hú qín

词性 名词
简拼 HQ


词语解释

胡琴[ hú qín ]

1.弦乐器之一,把系有马尾的竹弓置于两根弦之间,弦固定于蒙覆蛇皮的竹筒上,演奏时马尾摩擦琴弦而发声,如板胡、二胡等

胡琴琵琶与羌笛。——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huqin fiddle; two-stringed Chinese violin;


引证解释

1.古乐器名。古代泛称来自北方和西北各族的拨弦乐器,有时指琵琶,有时指忽雷等。约 宋 元 开始,亦为拉弦乐器之称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琵琶》:“文宗朝,有内人郑中丞善胡琴,内库有二琵琶,号大小忽雷,郑尝弹小忽雷。”

唐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宋 曾巩 《明妃曲》诗之二:“直欲论情通汉也,独能将恨寄胡琴。”

元 杨维桢 《张猩猩胡琴引序》:“胡琴在南为第二絃子,在北为今名,亦古月琴之遗制也。”

《元史·礼乐志五》:“火不思,制如琵琶……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絃,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

2.今戏曲中所用的弦乐器。琴筒一端蒙蛇皮,筒上装琴杆,杆端设木轸二,从木轸到筒底张弦二根,以竹弓张马尾,放在两弦之间拉动。有二胡、京胡、板胡、四胡等不同形制

叶圣陶 《隔膜·恐怖之夜》:“忽然有胡琴的声音了,想是沿河乘凉的人拉的。”


国语辞典

1.乐器名。中国拉弦乐器的总称。来自北番奚族,汉时输入,元代始称为“胡琴”。以竹为筒,空腹上蒙蛇皮,筒设杆柄,柄端穿一横孔,再以二轴贯穿,由轴至筒,设两弦,另用竹弓张马尾纳二弦之间,摩擦发声,故称为“二弦”。音色优美,应用甚广,种类亦多,依其形制大小、音域高低区分为南胡、京胡、粤胡等


网络解释

1.胡琴 (一种民族乐器)

胡琴,琴类一种,因为来源于北方少数民族,古代汉人称谓北方少数民族为“胡”,从北方传过来的琴,因此而得名。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古称胡尔。蒙古族俗称西纳干胡尔,意为勺子琴,简称西胡。元代文献称其为胡琴。汉语直译为勺形胡琴,也称马尾胡琴。历史悠久,形制独特,音色柔和浑厚,富有草原风味。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尤以东部科尔沁、昭乌达盟一带最为盛行。


英语翻译 huqin, family of Chinese two-stringed fiddles, with snakeskin covered wooden soundbox and bamboo bow with horsehair bowstring

法语翻译 huqin (instruments à cordes)​

德语翻译 Zweisaideninstrument

相关汉字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相关谜语

谜面:挺胸凸肚颈儿长,耳朵长在脖子上,为把调子唱得准,扭着耳朵细商量。(打一乐器)
谜底:胡琴
解析:古代汉人称谓北方少数民族为“胡”,从北方传过来的琴,因此而得名。

谜面:怀抱一棵竹,竹子呜呜哭,问它哭什么?它说马尾磨屁股。(打一乐器)
谜底:胡琴
解析:胡琴历史悠久,形制独特,音色柔和浑厚,富有草原风味。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尤以东部科尔沁、昭乌达盟一带最为盛行。

谜面:身子矮矮又胖胖,脖子细细又长长,挂弓不能把箭射,专爱陪我把歌唱。(打一乐器)
谜底:胡琴
解析:胡琴历史悠久,形制独特,音色柔和浑厚,富有草原风味。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尤以东部科尔沁、昭乌达盟一带最为盛行。

谜面:有弓不能射,有马不能骑,有轴不行车,有线不缝衣。(打一乐器)
谜底:胡琴
解析:乐器是人类很早就拥有的精神财产,并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丰富。从考古发掘和壁画、崖画中,都可以看到狩猎围捕、信号传递、祭天祷神、战斗助威或庆典舞蹈等都和发音工具或节奏音响紧紧相连。

谜面:后园一棵竹,老头抱着哭,若问哭什么,马尾拉屁股。(打一乐器)
谜底:胡琴
解析:胡琴历史悠久,形制独特,音色柔和浑厚,富有草原风味。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尤以东部科尔沁、昭乌达盟一带最为盛行。

胡琴造句

胡琴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