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词典 大比

大比


拼音 dà bǐ

简拼 DB


词语解释

大比[ dà bǐ ]

1.周制,每三年调查一次人口及其财物,称大比

2.周代每三年对乡吏进行考核,选择贤能,称大比

3.隋唐以后泛指科举考试

4.明清亦特指乡试


引证解释

1.周 制,每三年调查一次人口及其财物,称大比

《周礼·地官·小司徒》:“及三年则大比。”

郑玄 注:“大比谓使天下更简閲民数及其财物也。”

唐 独孤及 《谢加司封郎中赐紫金鱼袋表》:“亦冀俗稍务本,人渐足食,使贡赋之入,岁增月长。三岁大比,以版图归於有司。”

2.周 代每三年对乡吏进行考核,选择贤能,称大比

《周礼·地官·乡大夫》:“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兴贤者谓若今举孝廉,兴能者谓若今举茂才。”

3.隋 唐 以后泛指科举考试

唐 白行简 《李娃传》:“其年遇大比,詔应直言极諫科,策名第一。”

《红楼梦》第二回:“他於十六日便起身赴京,大比之期,十分得意,中了进士,选入外班,今已升了本县太爷。”

4.明 清 亦特指乡试

《古今小说·张舜美灯宵得丽女》:“在杭州倏然三年,又逢大比,舜美得中首选解元。”

《明史·选举志二》:“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

《官场现形记》第一回:“且説是年正值大比之年,那姓赵的便送孙子去赶大考。”


国语辞典

1.周代乡大夫三年考试一次,称为“大比”。后泛称三年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

《周礼·地官·乡大夫》:“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

《醒世恒言·卷三二·黄秀才徼灵玉马坠》:“来年大比,黄秀才必来应举,那时待老身寻访他来,与娘子续秦晋之盟,岂不美乎?”


网络解释

1.大比

一、《周礼·地官·乡大夫》谓:乡大夫每“三年则大比”,即对属民考核道德、荐举贤能、呈报周王。后因称乡试为大比。明、清三年一次,在省城大比,中者称举人。参见“乡试”。 二、《周礼·秋官·小司寇》有“大比”,指登记出牙婴儿以上的所有人口,文书的正本送交天府;副本送交内史、司会、冢宰等官,以为赋税财用之据。三、明清科举考试中的大比

相关汉字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大比造句

大比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