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囫囵吞枣的意思 囫囵吞枣造句 60字左右

囫囵吞枣造句60字左右


  • 1、一次专心学习胜过百次囫囵吞枣;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轻率行动;一次真诚相助胜过百次怜悯同情;一次见义勇为胜过百次豪言壮语!
  • 2、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朱自清
  • 3、我们总在最无知的时候,尝到最甜美的糖果,又在尝尽了人生百味之后才明白,年少时候囫囵吞枣,吃下的没有细细品味的时光,原来是最美的。寂地
  • 4、午饭自然少不了美味的海鲜。大人们还在津津有味地吃着海鲜,我早已按捺不住想去一探究竟的心,一顿囫囵吞枣,便迫不及待地来到了海滩上。
  • 5、从这个游戏可以看出,看上去简简单单的事,其实并非那么容易。做任何事都不能浅尝辄止,囫囵吞枣,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并实际行动起来。
  • 6、秋裹挟着几场清冷的小雨无声无息地来到我们身边。初三的生活总是那么理所当然的乏味可陈。我囫囵吞枣般将一袋牛奶一饮而尽,穿梭在拥挤的人群中
  • 7、幼儿时代,我就爱看书。那时,我经常缠着妈妈给我买花花绿绿的连环画。看不懂时,我就看图画,遇到不认识到字就跳过去,虽然是囫囵吞枣,但却也别有一番滋味。
  • 8、内容里由于配有很多插图,加上书内容不多,年少无知的我用一晚上便读完了,只觉得内容有趣,囫囵吞枣,丝毫没有感觉,直到今年偶然间翻出再读。
  • 9、生活像一杯浓咖啡,如果怀着囫囵吞枣的心态去对待它,只能尝到苦苦的滋味;如果用心细细品尝,则会是无尽的甘甜与回味这就是生活给我的启示。
  • 10、可惜,马老师只教到我们初二,初三就换成另一个老师,而那个老师分析课文一点也不精细,走马观花似的,导致我们学得囫囵吞枣,初三的课文一篇印象也没有。
  • 11、时间飞逝,一个下午就这样从指尖流过。我并没有读完它,我也不想一口气囫囵吞枣似的咽下那些文化精髓。因为,需要慢慢品味,才能品出他们那别致的韵味。
  • 12、了,拿着抹布东擦擦西擦擦,拿起扫把东扫扫西扫扫,又拿起课外书一目十行,囫囵吞枣的读读。时而又订正错题,忙忙碌碌。那时,我等待的是悠闲的日子。
  • 13、生活压力大,鲜枣来帮忙;囫囵吞枣引腹胀,细嚼慢咽帮减压,空腹睡前易烧心,加餐用来效果佳,鲜枣亦防胆结石,注意饮食用处广!祝幸福安康!
  • 14、当一名作家还要多积累好词好句,我现在要多读书,而且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每看一句话,就要用心去细细地体会,有不懂的地方就要用笔去做个记号。
  • 15、说实话,起初我并不是一个很爱读书的男孩,对我来说,读书是一种负担,每一次都是妈妈逼着我看的,而我也完成任务似的囫囵吞枣地看个大概。
  • 16、有人建议读一些短篇小说和诗集,但这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短篇小说与诗集,虽然篇幅小,但内容反而更难懂,囫囵吞枣,根本没有意义。
  • 17、回到家,我只好在书柜里翻找,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两本沾满灰尘,薄的可怜的书,心不在焉地翻开,囫囵吞枣地看了一遍,把一些重点马马虎虎地记了下来。
  • 18、吾自幼好学乐器,擅习书法,有时也随父论棋,谈不上精通,多是略通皮毛。吾爱阅读却不擅阅读,往往囫囵吞枣,不求其解,父母亦不通此道,吾便于此碌碌无为。
  • 19、在读书的时候,不能只是囫囵吞枣的看一遍,要注意书中词语的运用,思考一下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上,方便阅读理解。
  • 20、我打开一本书,就二话不说的开始读了。那里的人物命运遭遇和悲欢离合,常常使我牵肠挂肚。我读的很快,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
  • 21、我们学习知识也是这样,如果对所接受的知识不加以分析、消化、理解,只是一味地生吞活剥,那是得不到什么收益的。所以我们学习知识,要切忌囫囵吞枣
  • 22、阅读的深度决定了人格的深度,手机博客上的阅读将一篇完整的文章变成划分好并精化过的起因,经过结果,不需思考,不需领悟,囫囵吞枣似的匆匆消化。
  • 23、后来,我上小学了,可以自己到书店挑书了,每次挑完书回来,我手里都会捧着一本书,到哪里都带着,虽然有些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但常常乐意拿出来再翻几遍。
  • 24、综上所述,李逵与武松同样都是打虎英雄,但是细细读来却有诸多不同。作为学生的我们读书时切忌囫囵吞枣,还是多一些咬文嚼字的精神,才能有更多收获。
  • 25、在小学生中,阅读成了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时,我有囫囵吞枣地读书,但更多时候,我学会了慢吞细嚼,细细地品味书中散发出来的美好味道。
  • 26、它,这个每天出现在我眼前的就是书。我们每天从它所蕴含的知识之泉中汲取营养。有的人喜欢囫囵吞枣式的读书,有的人又喜欢细嚼慢咽般的读书。
  • 27、爸爸迅速地打开箱子给我挑了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看了看,递给了我,自己却随手拿了一个囫囵吞枣的吃下去后就躺在沙发上睡着了。
  • 28、小的时候,我虽然爱读书,但是我经常是一目十行、囫囵吞枣的读书,一点也不爱作笔记,写摘抄和读后感,拿到新书也没有欣喜若狂的感觉。
  • 29、每本书我读过一次后,过半年就又会读一次,第一次读,我主要是明白大致意思,第二次读,就要掌握写得好的句子和比较深奥的成语,不能囫囵吞枣、浅尝辄止。
  • 30、我也要改正自己读书不仔细的习惯,不应该囫囵吞枣,应该认认真真地看,细细地品味书中写得好的地方,积累好词好句,能将书中所得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 31、一开动,我便认真的吃起饭来,因为早餐总是囫囵吞枣的解决,午餐则是在忙碌中手忙脚乱的咽下,食不知味,而晚餐是唯一能细嚼慢咽的一餐。
  • 32、当整片美文被撕扯成碎片,当断章取义引发越来越多的误会和矛盾,当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渗入到了人的思想,于是,我们的生存语境便成为一地鸡毛,杂乱无章。
  • 33、我们总是在最无知的时候尝到了最甜美的糖果,又在尝尽的人生百味之后才明白,年少时候的囫囵吞枣吃下的,没有细细品味的时光原来是最美的。
  • 34、合上书,那一个个精彩故事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尽管只是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但仍旧不由感叹:先人的智慧,有些时候,确实是比今人更丰富。
  • 35、得到一本书,她不像其他人一样立刻囫囵吞枣地看起来,而是慢慢翻开书,细细品味书中每一个优美动人的语句,认真感受每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
  • 36、人生路上,我们需要细细品尝,慢慢走来,切不可急功近利,囫囵吞枣,否则只会索然无味。珍惜过程便会收获一路的幸福、快乐,生活会更加充实。
  • 37、有些食物随风飘扬,飘落在湖面上,海鸟就像一架架战斗机,俯冲下来,首先来个贴水飞行,接着张嘴叼住了食物,然后腾空飞起,最后囫囵吞枣地吞下了食物。
  • 38、我心中暗想:书法那么枯燥,又学不会,有什么可学的呢!我不想继续上课了,可父母却一直坚持让我上,我只好应付一节节书法课,囫囵吞枣,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 39、对于痛,切勿囫囵吞枣,人云亦云,浅尝辄止,粗枝大叶;必须要独立思考,深入钻研,过细咀嚼,细细品尝,方能体会到痛像茶般的甘甜,如酒般的香醇,似奶般的营养。
  • 40、大一点时学了拼音,就喜欢看一些注音版的书,我看得津津有味,但毕竟还小,还不能把书中的意思弄清楚,看书的时候我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 41、在我小时侯,爸爸妈妈就开始给我讲成语故事,传说和神话。长大了,每当我得到新书时,总是先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像走马观花那样过一下,再细嚼慢咽的品味。
  • 42、虽然这本书让我十分着迷,但我看得很快,有点囫囵吞枣的味道,因为我得时刻关注周围的动向啊,万一眼看,一本书都快看完了,一起看起来似乎很顺利。
  • 43、在初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书的种类也有了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囫囵吞枣,乱读一气。我喜欢上了看诗集、名着、散文、小说其中诗集是我最喜爱的。
  • 44、就这样抱着我,趴在地上,伴随着午后慵懒而又不失温暖的阳光,或许是被我的插图所吸引,又或许是囫囵吞枣地看着内容,但却令我格外的感动。
  • 45、囫囵吞枣般吃完晚餐,我顾不上擦拭油嘟嘟的嘴,就又啃起书来,这回我留了个心眼,换了个战场,嘿嘿卫生间,要知道这可是私密场所,总该没人能烦我了吧。
  • 46、这样,既能让老师更多了解学生理解的薄弱处,也能令自己不囫囵吞枣,似懂非懂地接受新知识,再者更能培养自己善于探索的治学品质,真可谓一举多得。
  • 47、而有些人在阅读时不求甚解,囫囵吞枣,不为书中的知识,不去领会作者的感情,只为单纯的阅读,这便成了阅读的奴隶,也是我们在阅读中切忌的。
  • 48、我也尝试过去阅读,我对那些内容繁多的着作没有耐心,囫囵吞枣的读法根本成效不大,所以我最多记住书本序言部分对着作内容的概括。
  • 49、在这样的环境下,我读起了书,我陶醉了,渐渐地,外面的天空转晴了,我也囫囵吞枣的读完了最后一页,然后,我幼小的心灵中被种下了一颗种子,阅读的种子。
  • 50、省去大把时间,事半功倍,把对的事情用在对的时间上,这才是进入信息时代的我们最应该做到的吧,而不是一味地强求匆匆忙忙,囫囵吞枣地过完每一天。
  • 51、正确的读书方式是读好书的准则,读书要循序渐进,不能一口气读完,不能囫囵吞枣,没尝着味就过去了。读书就像品茶;先苦后甜;读书就像吃饭,细嚼慢咽。
  • 52、终于开饭了,我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我吃的很快,囫囵吞枣,吃了一碗又一碗,外婆叫我慢慢吃但是我实在太饿了,根本没听进去,还吃得津津有味呢!
  • 53、窃以为,既然发行彩票的初衷是提高社会福利,那么国库提取的公益金应该更加公开透明地用于社会福利,如果囫囵吞枣“归大堆”似乎于理不清。
  • 54、一饭一粟,来处不易,一本好书的产生,更不是容易的事,我们岂可草草读过,不说对不住作者,就对自己的本身说,也不应囫囵吞枣一般地来读书。
  • 55、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 56、初读,觉得分段太频繁,段落细碎繁琐,一页分成好多自然段,给人的印象是毫无美感和章法,乱糟糟的,于是我只囫囵吞枣的看了一遍,对于故事梗概也模模糊糊。
  • 57、记得在上学朞朞末考试前,老师一再要求我们学习要踏踏实实,不能囫囵吞枣,平时要多读、多写、多背,才能真正掌握书中要点,考起试来就迎刃而解。
  • 58、小时候朞待知道主人公的命运,跌宕起伏的情节、引人入胜的故事使我在脑海里浮想联翩,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于是读得飞快,囫囵吞枣
  • 59、文章中有些词我实在不懂是什么意思,但那精彩的内容却使我不忍放下书去找字典查找,就这样我花了一个星朞的时间把书囫囵吞枣的看了一遍。
  • 60、因为书中人物和故事太吸引人,所以我一开始看就入神了,我只用了两个午自习的时间就把这本书读完了,虽然感觉有些囫囵吞枣,但我还是有很多收获的。
  • 61、我斜瞥了老师一眼,她正好没有注意到我,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抓起石榴籽就往嘴里塞,囫囵吞枣地咽了下去,老师回头看我那瞬间,还差点噎到。
  • 62、每天看一点,中间又因为太冗长停了下来,几度想放弃,却在要归还的时候囫囵吞枣的看了一遍。这本书可以说是忏悔又实在不是,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呐喊。
  • 63、烹出这无质量无水准的菜肴,能全怪厨师吗?不,现在的读者,受传媒、网络的影响,阅读往往功利性很强,不注重内涵,只是囫囵吞枣地了解个大概,便已达成目的。
  • 64、渐渐,我上了小学,那连环画之类的图书已经不再吸引我的注意力了,现在我已经在看中国有名的四大名着了,虽然看得有点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 65、我们在食堂、教室、寝室三点一线上疲于奔命,一天三顿饭都是囫囵吞枣,最多占2小时,上厕所跑步前进,最多花1小时,睡觉7小时,而学习用时14小时。
  • 66、一次专心学习胜过百次囫囵吞枣;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轻率行动;一次真诚相助胜过百次怜悯同情;一次见义勇为胜过百次豪言壮语!
  • 67、学习和游泳一样,我们不能囫囵吞枣,急功近利,而应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稳稳当当的学好每一点知识,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的小目标!
  • 68、读书前,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先了解自己的迷惑,知道我们的生命需要什么,而且读书时不能囫囵吞枣,读到豁然开朗的阅读境界,就太快乐了。
  • 69、甚至有一次图书馆停电了,我依旧沉浸于西双版纳的象群之中,与书中的野象玩得嗨呢!在这儿,我囫囵吞枣般地阅读,一个下午便可阅读五六本书。
  • 70、电子书、文章或新闻看完了,就从手机里删掉,接着看下一篇,囫囵吞枣地看书、看文章,不仅自己没有品读到,没有什么感触,自然等于浪费时间。
  • 71、当整片美文被撕成碎片,当断章取义引发越来越多的误会和矛盾,当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渗人到人的思想,于是,我们的生存语境便成为一地鸡毛,杂乱无章。
  • 72、小兔囫囵吞枣地把大饼吃光了,她舔了舔嘴角边的芝麻,心想:大饼是草莓味的吗?还是巧克力味的?还是核桃味的?她看了看坐在左边的小猫,吃得多香啊。
  • 73、我还悟出了一点道理:如果把书中的内容牛头不对马嘴地硬套在里,那只能事与愿违,使更不好,当然也不能走马观花,囫囵吞枣,更加不能读死书!
  • 74、什么是碎片化?举个例子:看书我看同学们大多看书是囫囵吞枣,最多也大概知道其中的人物或环境,情节嘛,不是被遗忘就是瞟了一眼。
  • 75、我立刻从容地拿回书,不求甚解地看着。因为我的奶奶很爱告状,所以我知道,真正的审查就要来了。一想到这个,我就紧张极了,囫囵吞枣地读着书。
  • 76、我最开始读的书,是那些基本上全是图画的小书,我狼吞虎咽、囫囵吞枣的一下子就读完了,但是只能知道这本书大概写了什么故事,却还有很多地方读不懂。
  • 77、上小学了,我开始认字了,可以读一些简单的童话书,我借来一些童话书,用手指着一个字一个字读,我当时觉得故事书很有趣,但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 78、哎哟,一只大蚊子叮了我一下,不管了,等一下爸爸要下来了,还是快点读吧!我囫囵吞枣地读起书来,不时用眼角的余光瞅着天空,估摸着几点了。
  • 79、比赛结束后,老师把答案公布在黑板上,我一看,哎呀,好坑,只有一个词不认识,就像妈妈平时说我看书光囫囵吞枣,不理解意思,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结果。
  • 80、首先是接收时的问题,有些人读书囫囵吞枣,只是匆匆浏览,没有花时间去回味,品读书中的内容,还有的人喜欢跳着读,只挑自己喜欢的内容和语句。
  • 81、今天,也是不同,请勿囫囵吞枣地将就,时间不是圣人,不会因为某人的哭泣而停脚步,也不会因为某人的祷告而消逝。今天不是彩排,是一场直播。
  • 82、同时,高尔基那认真读书的态度,不仅仅教育了我看书不能一目十行、囫囵吞枣的,更教育了我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认认真真地克服、解决问题的态度。
  • 83、福饺,一年都能一帆风顺,哈哈,不错!先下手为强!我马上夹了一个饺子,大口咬下,没有硬币,我就囫囵吞枣地乱吃几口,又夹了一个饺子,还是没有,再夹一个
  • 84、越到后面,情节越精彩,虽然我还是有些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但是自此以后,我爱上阅读,爱上了做一个曾经的我认为无聊和令人反感的人。
  • 85、有一只突地猛扎进水里,等它出来时,嘴里已经叨着一条小鱼儿,另一只看见,游过来跟它争抢,可那条小鱼太小了,同伴一下子就吞了下去,真象囫囵吞枣啊!
  • 86、看着小妹的模样,我心想:一个西红柿,值得这样吗?想到这,我把西红柿的蒂儿轻轻一揪,然后一分为二,囫囵吞枣地吃了,之后心满意足地开始做作业。
  • 87、显然,阅读书本有趣多了,可以随着作者的思路去猜剧情;而电子版的直想看头和尾,但无法了解这本书重要的地方,不能囫囵吞枣,要放慢生活去品味。
  • 88、读一本好书,囫囵吞枣地看一遍是不够的,要时常反复的细读,遇到好的片段摘抄下来,甚至把它背诵出来,日常的生活当中,慢慢的去品,去回味。
  • 89、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个性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朱自清
  • 90、在小时候我不懂读书,于是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半天把一本书一会儿就看完了,可是书里讲了什么都不知道这种囫囵吞枣的行为不止一次。
  • 91、我喜欢上了那里,但读书的时间毕竟有限,有时也难免囫囵吞枣,可优美的故事情节还是令我如醉如痴,脑海中时常构思着故事的发展,书如香茗,令我回味无穷。
  • 92、这本书写的是高尔基小时候的童年。里面的文笔很深奥,所以我以前总是囫囵吞枣地看一下,可是后来越看越有意思,所以我由略读转换成精读了。

词语解释

囫囵吞枣[ hú lún tūn zǎo ]

1.把枣整个儿吞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

2.比喻做事不加思考,笼统含混

囫囵吞枣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