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成语

形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成语


1地大物博 [ dì dà wù bó ]

解释 地域辽阔;物产丰富。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又因江南地大物博,差使很多,大非别省可比。”

2千山万水 [ qiān shān wàn shuǐ ]

解释 形容山水很多。比喻路途艰险、遥远。

出处 唐 宋之问《至端州驿见杜审言沈佺期题壁慨然成咏》诗:“岂意南中歧路多,千山万水分乡县。”

3山清水秀 [ shān qīng shuǐ xiù ]

解释 清:纯净;秀: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出处 宋 黄庭坚《蓦山溪 赠衡阳陈湘》:“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

4大好河山 [ dà hǎo hé shān ]

解释 河山:国土。无限美好的祖国大地。

出处 清 秋瑾《普告同胞檄稿》:“彼乃举其防家贼、媚异族之手段,送我大好河山。”

5湖光山色 [ hú guāng shān sè ]

解释 湖水风光;山峦秀色。形容山水景色之美。

出处 宋 吴自牧《梦梁录》:“杭城湖光山色之美,钟为人物,所以清奇杰特,为天下冠。”

6锦绣河山 [ jǐn xiù hé shān ]

解释 像锦绣一样美丽无比的祖国河山。形容美好的国土。

出处 唐 杜甫《清明二首》:“秦城数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7气壮山河 [ qì zhuàng shān hé ]

解释 气:气概;壮:雄壮;宏伟。形容气势之大;比山河还要雄壮。

出处 唐 张说《孔补阙集市》:“族高辰象,气壮山河,神作铜钩,天开金印。”

8青山绿水 [ qīng shān lǜ shuǐ ]

解释 泛称美好山河。

出处 宋 张端义《贵耳集》下卷:“在夷陵,青山绿水,日在目前,无复俗累。”

9绿水青山 [ lǜ shuǐ qīng shān ]

解释 泛称美好山河。

出处 元 马致远《拨不断》曲:“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绿水青山任自然。”

10山明水秀 [ shān míng shuǐ xiù ]

解释 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出处 宋 黄庭坚《蓦山溪 赠衡阳陈湘》:“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

11江山如画 [ jiāng shān rú huà ]

解释 江山:山河;常指国土。山河美如图画。

出处 宋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2江山如故 [ jiāng shān rú gù ]

解释 故:从前。高山大河面貌依旧。多用于比喻物是人非。

出处 明·胡文焕《泰和记·苏子瞻泛游赤壁》:“叹兴亡,江山如故,何处觅曹郎。”

13水秀山明 [ shuǐ xiù shān míng ]

解释 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出处 宋·黄庭坚《蓦山溪·赠衡阳陈湘》:“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

14山光水色 [ shān guāng shuǐ sè ]

解释 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净。形容山水景色秀丽。

出处 唐 李白《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诗:“笑夸故人指绝境,山光水色青于蓝。”

15巴山蜀水 [ bā shān shǔ shuǐ ]

解释 巴、蜀指四川一带。四川一带的山山水水。

16登山临水 [ dēng shān lín shuǐ ]

解释 形容旅途遥远。也指游山玩水。

出处 战国 楚 屈原《楚辞 九辩》:“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17江天一色 [ jiāng tiān yī sè ]

解释 形容江面宽阔,水天相接。

出处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18江河行地 [ jiāng hé xíng dì ]

解释 长江大河永远地在地上流动。比喻事情明显;无所置疑;颠扑不破。

出处 清 郑燮《焦山别峰庵雨中无事书寄舍弟墨》:“岂得为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哉?”

19山穷水尽 [ shān qióng shuǐ jìn ]

解释 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已没有路可走。比喻陷入绝境。

出处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李八缸》:“苟不至山穷水尽时,勿望给与也。”

20开门见山 [ kāi mén jiàn shān ]

解释 打开门就看见山。喻指说话作文;一开始就入正题;不绕弯子。

出处 宋 严羽《沧浪诗话 诗评》:“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

21东山再起 [ dōng shān zài qǐ ]

解释 东晋时谢安退职后曾在会稽东山隐居(今浙江上虞县);后来又出任要职。现以此比喻隐退后再度任职或失势后又重新得势。

出处 唐 杜甫《暮秋……呈苏涣侍御》:“无数将军西第成,早作丞相东山起。”

22放虎归山 [ fàng hǔ guī shān ]

解释 归:返回。把老虎放回山林。比喻把敌人放走;留下后患。也作“纵虎归山”。

出处 晋 司马彪《零陵先贤传》:“璋遣法正迎刘备,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璋不听。”

23波澜壮阔 [ bō lán zhuàng kuò ]

解释 澜:大波浪;壮阔:又雄壮又宽广。指水的波涛浩渺广阔。比喻声势雄壮有力;规模宏大。

出处 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第三卷:“其年诸短调,波澜壮阔,气象万千,是何神勇。”

24美不胜收 [ měi bù shèng shōu ]

解释 胜:尽;收:接收;领略。形容美好的事物、景色非常多;人们一时间领略、欣赏不过来。

出处 清 袁枚《随园诗话》第三卷:“见其鸿富,美不胜收。”

25地动山摇 [ dì dòng shān yáo ]

解释 大地高山剧烈的摇动。形容地震;也形容洪亮的声音和剧烈的动作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出处 宋 欧阳修《论修河第一状》:“臣恐地动山摇,灾祸自此而始。”

26山高水长 [ shān gāo shuǐ cháng ]

解释 象山一样高耸,如水一般长流。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象高山一样永远存在。后比喻恩德深厚。

出处 唐 刘禹锡《望赋》:“龙门不见兮,云雾苍苍;乔木何许兮,山高水长。”

27崇山峻岭 [ chóng shān jùn lǐng ]

解释 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陡险的山岭。也作“高山峻岭”。

出处 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28应接不暇 [ yìng jiē bù xiá ]

解释 暇。空闲。风景好看;东西好而多;看不过来;或人、事物太多;来不及接待、应付。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言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29曲径通幽 [ qū jìng tōng yōu ]

解释 弯曲的小路通到隐蔽幽深的地方。形容园林曲折幽深。

出处 唐 常建《破峙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30残山剩水 [ cán shān shèng shuǐ ]

解释 指国家领土大都沦陷后残余的部分。也比喻未被消除而剩下来的事物。

出处 宋 范成大《万景楼》诗:“残山剩水不知数,一一当楼供胜绝。”

31气吞山河 [ qì tūn shān hé ]

解释 气势可以吞掉高山和大河。形容气势、气魄很大。

出处 元 金仁杰《追韩信》第二折:“背楚投江,气吞山河,知音未遇,弹琴空歌。”

32鬼斧神工 [ guǐ fǔ shén gōng ]

解释 像是鬼神所为。形容技艺精湛高超;几乎不为人力所及。

出处 清 屈大均《端州访研歌和诸公》:“年来岩底采无余,鬼斧神工多得髓。”

33半壁江山 [ bàn bì jiāng shān ]

解释 半壁:半边;江山:国土。指外敌大半入侵或内战割据所造成的国土分裂状态。

出处 清 蒋士铨《冬青树 提纲》:“半壁江山,比五季朝廷尤小。”

34名山大川 [ míng shān dà chuān ]

解释 著名的高山和大河。

出处 《尚书 武成》:“底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

35国泰民安 [ guó tài mín ān ]

解释 泰:太平。国家太平;人民生活安定。

出处 宋 吴自牧《梦梁录 山川神》:“每岁海潮太溢,冲激州城,春秋醮祭,诏命学士院撰青词以祈国泰民安。”

36堆山积海 [ duī shān jī hǎi ]

解释 形容东西极多。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6回:“别讲银子成了粪土,凭是世上有的,没有不是堆山积海的。”

37堆积如山 [ duī jī rú shān ]

解释 聚积成堆,如同小山。形容极多。

出处 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外诸司》:“每遇冬月诸乡纳粟秆草,牛车填塞道路,车尾相衔,数千万量不绝,场内堆积如山。”

38山珍海味 [ shān zhēn hǎi wèi ]

解释 山珍:山里产的珍异食品;海味:海里的美味食品。指山里和海里出产的各种珍贵食品。现泛指各种美味佳肴。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9回:“姑娘们天天山珍海味的,也吃腻了。”

39日薄西山 [ rì bó xī shān ]

解释 薄:迫近;西山:泛指西边的高山。太阳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扬雄传》:“临汨罗而自损兮,恐日薄于西山。”

40烟波浩渺 [ yān bō hào miǎo ]

解释 烟波: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浩渺:广阔无边。水波渺茫;一望无边。形容水域宽广。也作“烟波浩淼”。

出处 唐 崔致远《将归海东巉山春望》:“目极烟波浩渺间,晓鸟飞处认乡关。”

41跋山涉水 [ bá shān shè shuǐ ]

解释 跋:翻山越岭;涉:徒步过水。翻山越岭;蹚水过河。形容走远路的艰苦。也作“跋山涉川”。

出处 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 事实二》:“过家上冢,恳章尽得于哀荣;跋山涉川,之任敢辞于艰险。”

42调虎离山 [ diào hǔ lí shān ]

解释 设计让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头。比喻用计谋引诱对方离开原来有利的地势。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53回:“我是个调虎离山计,哄你出来争战。”

43逼上梁山 [ bī shàng liáng shān ]

解释 梁山:又称梁山泊;在今山东省东平湖西;梁山县南;附近地区为古梁山泊;北宋以后;常为农民起义军的根据地。《水浒传》里有宋江、林冲等人为官府所迫;上梁山造反的情节。后用来比喻被迫做某种事。

出处 毛泽东《做革命的促进派》:“而且要有一种相当的压力,就是公开号召,开许多会,将起军来,‘逼上梁山’。”

44人山人海 [ rén shān rén hǎi ]

解释 人多得像大山大海一样;形容聚集在一起的人特别多。

出处 《西胡老人繁胜录》:“四山四海,三千三百,衣山衣海,卦山卦海,南山南海,人山人海。”

45刀山火海 [ dāo shān huǒ hǎi ]

解释 比喻极其艰险的地方。也作“火海刀山”。

出处 汉 高安世译《佛说鬼问目连经》:“我一生已来,或登刀山剑树地狱,或堕火坑……”

46恩重如山 [ ēn zhòng rú shān ]

解释 恩情像高山一样厚重;形容恩义极为深重。

出处 宋 陆游《删定官供职谢启》:“及瓜以往,曾无累月之淹。恩重如山,感深至骨。”

47刀山剑树 [ dāo shān jiàn shù ]

解释 佛教所说的地狱之刑。形容极残酷的刑罚。

出处 《阿含经 九众生居品》:“设罪多者当入地狱,刀山剑树,火车炉炭,吞饮融铜。”

48寿比南山 [ shòu bǐ nán shān ]

解释 南山:指秦岭终南山。旧时比喻长寿。

出处 《诗经 小雅 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

49山水相连 [ shān shuǐ xiāng lián ]

解释 指边界连接在一起。

50拔山扛鼎 [ bá shān gāng dǐng ]

解释 拔:拔起来。扛:两手举起。鼎:古代用以烹煮的器皿;多为青铜铸造而成;是非常重的器物。拔起大山;举起鼎。形容力大无比。

出处 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51重峦叠嶂 [ chóng luán dié zhàng ]

解释 峦:连绵的山。山峰一个连着一个,连绵不断。

出处 唐·徐光溥《题黄居寀秋山图》:“秋来奉诏写秋山,写在轻绡数幅间;高低向背无遗势,重峦叠嶂何孱颜。”

52高山流水 [ gāo shān liú shuǐ ]

解释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处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53军令如山 [ jūn lìng rú shān ]

解释 军事命令像山一样不可动摇。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9回:“云长曰:‘愿依军法。’孔明曰:‘如此,立下文书。’云长便与了军令状。”

54安如泰山 [ ān rú tài shān ]

解释 安:安稳;泰山:我国著名的高山;在山东省。像泰山一样稳固;形容事物十分稳固;不可动摇。

出处 西汉 枚乘《上书谏吴王》:“变所欲为,易如反掌,安于泰山。”

55山盟海誓 [ shān méng hǎi shì ]

解释 形容盟誓像山、海一样永世不变。多表示对爱情的坚贞。

出处 宋 辛弃疾《南乡子 赠妓》词:“别泪没些些,海誓山盟总是赊。”

56恩德如山 [ ēn dé rú shān ]

解释 比喻恩德极为深生。

出处 明·周楫《西湖二集·寿禅师两生符宿愿》:“老夫垂死之命恩人救援,恩德如山,无可图报。”

57拔山盖世 [ bá shān gài shì ]

解释 拔山:把山拔起来。引申为力大无比。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58稳如泰山 [ wěn rú tài shān ]

解释 稳:稳固。稳固得像泰山一样。形容极其稳固;不可动摇。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刘向传》:“来势不两立,王氏与刘氏亦且不并立,如下有泰山之安,则上有累卵之危。”

59翻山越岭 [ fān shān yuè lǐng ]

解释 越:过;岭:顶上有路可通行的山。翻过很多山头;形容野外工作或行进途中辛苦。也比喻历尽千辛万苦。

出处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六章:“他的腿脚好,只要肚子里填饱了瓤子,翻山越岭,跟年轻人一样。”

60锦绣山河 [ jǐn xiù shān hé ]

解释 高山和河流就像精美鲜艳的丝织品一样。形容美好的国土。

出处 清 曾朴《孽海花》第一回:“正是华丽境域,锦绣山河,好不动人歆羡呀!”

61排山倒海 [ pái shān dǎo hǎi ]

解释 排:排开;倒:翻倒。推开山岳;翻倒大海。形容来势猛;声势浩大;力量强大;压倒一切。原作“回山倒海”。

出处 宋 杨万里《病起喜雨闻莺》诗:“病势初来敌颇强,排山倒海也难当。”

62移山倒海 [ yí shān dǎo hǎi ]

解释 移动山岳;倒翻大海。比喻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出处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36回:“善能移山倒海,惯能撒豆成兵。”

63万水千山 [ wàn shuǐ qiān shān ]

解释 万道河,千重山。形容路途艰难遥远。

出处 宋 宋徽宗《燕山亭 见杏花作》词:“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64山遥水远 [ shān yáo shuǐ yuǎn ]

解释 谓道路遥远。

出处 宋·杨无咎《玉抱肚》词:“见也浑闲,堪嗟处、山遥水远,音书也无个。” 元·高明《琵琶记·南浦嘱别》:“[生]娘子,莫不是虑着山遥水远么?[旦]奴不虑山遥水远。”

65山鸡舞镜 [ shān jī wǔ jìng ]

解释 山鸡对镜起舞。比喻自我欣赏。

出处 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三:“山鸡爱其毛羽,映水则舞。很武时,南方献之,帝欲其鸣舞无由。公子苍舒令置大镜其前,鸡鉴形而舞,不知止。”

66开山祖师 [ kāi shān zǔ shī ]

解释 原为佛教用语;指最初创建寺院的和尚。

出处 宋 刘克庄《诗话前集》:“欧公诗如昌黎,不当以诗论,本朝诗惟宛陵为开山祖师。”

67东山高卧 [ dōng shān gāo wò ]

解释 比喻隐居不仕,生活安闲。

出处 《晋书·谢安传》:“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

68使蚊负山 [ shǐ wén fù shān ]

解释 使:派,令;负:背。派蚊子去背山。比喻力不胜任。

出处 《庄子·应帝王》:“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也。”

69剩水残山 [ shèng shuǐ cán shān ]

解释 残破的山河。多形容亡国后的或经过变乱后的土地景物。也比喻未被消除而剩下来的事物。

出处 唐 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

70南山可移 [ nán shān kě yí ]

解释 南山:终南山。比喻已经定案,不可更改。

出处 《旧唐书·李元纮传》:“南山或可改移,此判终无摇动。”

71山摇地动 [ shān yáo dì dòng ]

解释 山和地都在动摇。形容声势或力量的巨大。

出处 《宋书 五行志五》:“大明六年七月甲申,地震,有声自河北来,鲁郡山摇地动。”

72山长水远 [ shān cháng shuǐ yuǎn ]

解释 比喻道路遥远艰险。

出处 唐 许浑《寄宋邧》诗:“山长水远无消息,瑶瑟一弹秋月高。”

73恩山义海 [ ēn shān yì hǎi ]

解释 恩爱像高山一样重,情义像大海一样深。形容恩惠深,情义重。

出处 宋·晁端海《卜算子》:“恩义重如山,情意深如海。假使黄金北斗高,这一分,何由买?”

74海啸山崩 [ hǎi xiào shān bēng ]

解释 大海汹涌呼啸,高山崩裂倒塌。形容来势凶猛急速。

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四回:“楚兵人人耀武,个个扬威,分明似海啸山崩,天摧地塌。”

75还我河山 [ huán wǒ hé shān ]

解释 表示决心从侵略者手中夺回本属于自己的国土。

出处 宋·赵与时《宾退录》第五卷:“徽宗尝梦吴越钱王引徽宗御衣云:‘我好来朝,便终于还我河山。’”

76逢山开路 [ féng shān kāi lù ]

解释 形容不畏艰险,在前开道。

出处 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楔子:“傍边转过一个壮士,一臂扶轮,一手策马,逢山开路,救出赵盾去了。”

77高耸入云 [ gāo sǒng rù yún ]

解释 耸:直立,高起。高高地直立,直入云端。形容建筑物、山峰等高峻挺拔。

出处 刘伯承《回忆长征》:“翻越了高耸入云的雪山,跋涉了渺无人烟的草原。”

78鸿毛泰山 [ hóng máo tài shān ]

解释 比喻轻重相差极大。

出处 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79山珍海错 [ shān zhēn hǎi cuò ]

解释 海错:指各种海味。山野和海里出产的各种珍贵食品。泛指丰富的菜肴。

出处 唐 韦应物《长安道》诗:“山珍海错弃藩篱,烹犊炮羔如折葵。”

80昆山片玉 [ kūn shān piàn yù ]

解释 昆仑山上的一块玉。原是一种谦虚的说法,意思是只是许多美好者当中的一个,后比喻许多美好事物中突出的。

出处 《晋书 郤诜传》:“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81仙山琼阁 [ xiān shān qióng gé ]

解释 仙山:指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琼阁:精美的楼阁。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现在也比喻虚无缥缈的美妙幻境。

出处 唐 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82水天一色 [ shuǐ tiān yī sè ]

解释 水光与天色相浑。形容水天相接的辽阔景象。

出处 唐 王勃《滕王阁诗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83水色山光 [ shuǐ sè shān guāng ]

解释 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净。形容山水景色秀丽。

出处 唐·白居易《菩提寺上方晚眺》诗:“楼阁高低树浅深,山光水色暝暝沈沈。”

84白山黑水 [ bái shān hēi shuǐ ]

解释 长白山和黑龙江。泛指我国东北地区。

出处 《金史 世纪序》:“生女直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是也。”

85山栖谷隐 [ shān qī gǔ yǐn ]

解释 在山中栖身,到谷中喝水。形容隐居生活。

出处 《魏书·肃宗纪》:“其怀道丘园,昧迹板筑,山栖谷饮,舒卷从时者,宜广戋帛,缉和鼎饪。”

86山溜穿石 [ shān liù chuān shí ]

解释 山里的滴水可以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就可以成功。

出处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泰山之溜穿石。”

87巴山夜雨 [ bā shān yè yǔ ]

解释 指客居异地又逢夜雨缠绵的孤寂情景。

出处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说巴山夜雨时。”

88华屋山丘 [ huá wū shān qiū ]

解释 壮丽的建筑化为土丘。比喻兴亡盛衰的迅速。

出处 三国 魏 曹植《箜篌引》:“生在华屋处,零落归山丘。”

89山崩钟应 [ shān bēng zhōng yìng ]

解释 比喻同类事物相感应。

出处 南朝 宋 刘敬叔《异苑》第二卷:“此蜀郡铜山崩,故钟鸣应之耳。”

90巫山云雨 [ wū shān yún yǔ ]

解释 原指古代神话传说巫山神女兴云降雨的事。后称男女欢合。

出处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91聚米为山 [ jù mǐ wéi shān ]

解释 东汉马援堆米成山,以代地形模型,给皇帝分析军事形势、进军计划,讲得十分明了。指形象地陈述军事形势,险要的地形。

出处 《后汉书·马援传》:“援因说隗嚣将帅有土崩之势,兵进有必破之状。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曲折,昭然可晓。”

92背山起楼 [ bèi shān qǐ lóu ]

解释 靠山建造楼房。比喻使人扫兴的事。

出处 唐 李商隐《杂纂》上卷:“杀风景:花下晒裈,背山起楼。”

93表里山河 [ biǎo lǐ shān hé ]

解释 表里:即内外。外有大河,内有高山。指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杜预注:“晋国外河而内山。”

94关山阻隔 [ guān shān zǔ gé ]

解释 关隘山岭阻挡隔绝。形容路途艰难,往来不易。

出处 元 郑德辉《 梅香》第一折:“不争他回家去呵,路途艰难,关山阴隔,这亲事几时得就。”

95地崩山摧 [ dì bēng shān cuī ]

解释 土地崩裂,山岭倒塌。多形容巨大变故。

出处 唐 李白《蜀道难》:“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96恩重泰山 [ ēn zhòng tài shān ]

解释 恩情深厚,比泰山还重。

出处 宋·刘攽《彭城集·次韵孙少述二首》:“君思重泰山,未有毫发酬。”

97波光粼粼 [ bō guāng lín lín ]

解释 波光:阳光或月光照在水波上反射过来的光。粼粼:形容水石明净。波光明净。

出处 阿来《尘埃落定》第七章:“月亮升起来,照着波光粼粼的小河。”

98举鼎拔山 [ jǔ dǐng bá shān ]

解释 能将大鼎举起,能将高山拔动。比喻力大气壮。

出处 明·张四维《双烈记·虏骄》:“王基霸业今朝定,举鼎拔山盖世强。”

99乐山乐水 [ yào shān yào shuǐ ]

解释 乐:喜爱,爱好。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出处 《论语·雍也》:“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