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民风不好的成语

形容民风不好的成语


1伤风败俗 [ shāng fēng bài sú ]

解释 伤:损伤;败:败坏。败坏社会风气。多用来谴责道德败坏的行为。

出处 《魏书 游明根传附肇》:“肇,儒者,动存名教,直绳所举,莫非伤风败俗。”

2世风日下 [ shì fēng rì xià ]

解释 社会风气一天比一天坏。

出处 清 秋瑾《致秋誉章书》:“我国世风日下,亲戚尚如此,况友乎?”

3百里异习 [ bǎi lǐ yì xí ]

解释 异:不相同;习:风俗习惯。相隔百里远的地方风俗习惯就不同。

出处 春秋·齐·晏婴《晏子春秋·问上》:“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

4移风易俗 [ yí fēng yì sú ]

解释 移、易:改变;俗:长期积累、沿袭下来的民俗习惯等的总和。指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乐记》:“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5饥寒交迫 [ jī hán jiāo pò ]

解释 交:一齐;迫:逼迫。饥饿、寒冷一齐袭来。形容生活极端贫困。

出处 宋 王谠《唐语林》第一卷:“上谓曰:‘汝何为作贼?’对曰:‘饥寒交切,所以为盗。’”

6墨守成规 [ mò shǒu chéng guī ]

解释 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故称善守为“墨守”;后指固执不变地遵循为墨守;成规:现成地规矩、制度。固执守旧;死报着老规矩不放;不思改革进取。

出处 清 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朱尝墨守以为准的也。”

7夜不闭户 [ yè bù bì hù ]

解释 夜里睡觉不用关门。形容社会秩序、风气很好。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礼运》:“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8歪风邪气 [ wāi fēng xié qì ]

解释 指各种不良的作风和风气。邪:不正派;不正当。

出处 柳青《狠透铁》:“只有王以信装得镇静,面不改色,还对高书记说:早应当整整社员里头的歪风邪气了。”

9安居乐业 [ ān jū lè yè ]

解释 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安定地住在一地;愉快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形容社会治理得好;生活、生产、思想状况安于正常。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货殖传序》:“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

10兵荒马乱 [ bīng huāng mǎ luàn ]

解释 兵、马:指战争;荒:荒乱。指社会秩序极端不安定。形容战时社会动荡不安;混乱的情景。

出处 明 李唐宾《梧桐叶》第四折:“不然,那兵荒马乱,定然遭驱被掳。”

11卑鄙无耻 [ bēi bǐ wú chǐ ]

解释 形容人品德卑下;粗鄙;毫无廉耻。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7回:“贾某总办河工,浮开报销,滥得保举。到京以后,又复花天酒地,任意招摇,并串通黄某,到处钻营,卑鄙无耻。”

12纸醉金迷 [ zhǐ zuì jīn mí ]

解释 比喻沉醉于富丽的环境;也比喻奢侈豪华的生活。

出处 宋 陶穀《清异录 居室》:“(痈医孟斧)有一小室,窗牖焕明,器皆金饰,纸光莹白,金彩夺目,所亲见之,归语人曰:‘此室暂憩,令人金迷纸醉。’”

13家徒四壁 [ jiā tú sì bì ]

解释 徒:只;壁:墙壁。家里只有四周的墙壁。形容穷得一无所有。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司马相如传》:“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14拾金不昧 [ shí jīn bù mèi ]

解释 昧:隐瞒;金:原指金钱;现泛指钱物;拾到东西不藏起来据为己有。

出处 清 李绿园《歧路灯》:“把家人名分扯倒,又表其拾金不昧。”

15路不拾遗 [ lù bù shí yí ]

解释 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出处 汉 贾谊《新书 先醒》:“百姓富,民恒一,路不拾遗,国无狱讼。”

16趋炎附势 [ qū yán fù shì ]

解释 趋:趋向;迎合。炎:热。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出处 宋 陈善《扪虱新话 趋炎附势自古而然》:“盖趋炎附势,自古然矣。”

17暗无天日 [ àn wú tiān rì ]

解释 暗:黑暗;天日:天和太阳;比喻光明。黑暗得看不到一点光明。形容社会极端黑暗;无理可言;无法可依。

出处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老龙舡户》:“剖腹沉石,惨冤已甚,而木雕之有司,绝不少关痛痒,岂特粤东之暗无天日哉!”

18朝三暮四 [ zhāo sān mù sì ]

解释 原比喻使用诈术;进行欺骗。后比喻经常变卦;反复无常。

出处 庄周《庄子 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19民不聊生 [ mín bù liáo shēng ]

解释 聊:依靠。老百姓无法生活下去。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张耳陈余列传》:“百姓罢敝,头会箕敛,以供军费,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20男盗女娼 [ nán dào nǚ chāng ]

解释 盗:盗贼;娼:妓女。男的是盗贼;女的是娼妓。形容男女思想极其腐朽败坏;尽做坏事。

出处 明 谢谠《四喜记 天佑阴功》:“眼前之报,男盗女娼,灭门绝户,日后之报。”

21积重难返 [ jī zhòng nán fǎn ]

解释 积:长时间积累下来的;重:程度深;返:返回。指经过长时间形成的不良思想、作风或习惯;不容易革除、改变。

出处 清 赵翼《廿二史札记》第20卷:“掌禁兵,筦枢要,遂致积重难返,以至此极也哉。”

22丧心病狂 [ sàng xīn bìng kuáng ]

解释 丧:丧失;失去;心:指理智;狂:疯狂。丧失理智;像发了疯一样。形容言行昏乱或凶残到了极点。

出处 《宋史 范如圭传》:“如圭独以书责桧以曲学倍师,忘仇辱国之罪,且曰:‘公不丧心病狂,奈何为此?必遗臭万世矣。’”

23世态炎凉 [ shì tài yán liáng ]

解释 凉:冷淡。指旧社会一些人在别人得势时百般奉承;别人失势时就十分冷淡。

出处 宋 文天祥《杜架阁》:“世态炎凉甚,交情贵贱分。”

24劳民伤财 [ láo mín shāng cái ]

解释 劳民:使人民劳累;伤:耗费。既让人民劳累受苦;又耗费了资财。指滥用人力物力;造成浪费。

出处 《元史 李元礼传》:“而又劳民伤财,以奉土木。”

25不以为然 [ bù yǐ wéi rán ]

解释 然:对;不错。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有轻视的意思。

出处 宋 苏轼《再乞罢详定役法状》:“右臣先曾奏论前衙一役,只当招募,不当定差,执政不以为然。”

26素昧平生 [ sù mèi píng shēng ]

解释 一向不了解。指与某人从来不认识。素:从来;昧:不明白;不了解。

出处 唐 段成式《剑侠传 郭伦观灯》:“素昧平生,忽蒙救护,脱妻子于危难,先生异人乎?”

27水性杨花 [ shuǐ xìng yáng huā ]

解释 像流水那样易变;像杨花那样轻飘。旧时比喻妇女在感情上不专一;作风轻浮。

出处 明 无名氏《小孙屠》:“你休得假惺惺,杨花水性无凭准。”

28祸国殃民 [ huò guó yāng mín ]

解释 祸、殃:带来灾难;使受损害。危害国家;残害人民。

出处 章炳麟《正学报缘起 例言》:“如去岁兖州之变,西报指斥疆臣,谓其祸国殃民,肉不足以啖狗彘。”

29人心不古 [ rén xīn bù gǔ ]

解释 古:指古代的社会风尚。旧时指人心奸诈、刻薄,没有古人淳厚。

出处 明 张居正《答两广殷石汀论平田事》:“近来人心不古,好生异议。”

30人面桃花 [ rén miàn táo huā ]

解释 原指女子的容貌与桃花相辉映;后用以指所爱而不能相见的女子。

出处 唐 崔护《游城南》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31无可救药 [ wú kě jiù yào ]

解释 比喻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二十六年》:“今楚多淫刑,其大夫逃死于四方,而为之谋主以害楚国,不可救疗。”

32超尘拔俗 [ chāo chén bá sú ]

解释 尘、俗:佛教称尘世、人间;拔:超出。原指佛教徒修行功夫深;已超出人世。后指超出一般人之上;不同凡俗。

出处 宋 黄庭坚《与王周彦长书》:“盖登太山而小天下,观于海者难为水也。企而慕者,高而远虽其不逮,犹足以超世拔俗矣。”

33偷鸡摸狗 [ tōu jī mō gǒu ]

解释 指小偷小摸。也指乱搞男女关系。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46回:“小人如今在此,只做得些偷鸡盗狗的勾当,几时是了;跟随二位哥哥上山去,却不好?”

34愤世嫉俗 [ fèn shì jí sú ]

解释 愤:憎恶;不满;世、俗:指当时的社会现状;嫉:仇恨。指对不合理的社会现状和各种习俗表示愤恨与憎恶。

出处 唐 韩愈《杂说》:“然吾观于人,其能尽其性而不类于禽兽异物者,希矣。将愤世嫉邪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

35情不自禁 [ qíng bù zì jīn ]

解释 禁:抑制。感情激动;无法抑制自己。

出处 南朝 梁 刘遵《七夕穿针》诗:“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

36古道热肠 [ gǔ dào rè cháng ]

解释 指待人真诚、热情。

出处 清 邹弢《三借庐笔谈 余成之》:“同邑余成之,杨蓉裳先生宅相也,古道热肠,颇有任侠气。”

37国泰民安 [ guó tài mín ān ]

解释 泰:太平。国家太平;人民生活安定。

出处 宋 吴自牧《梦梁录 山川神》:“每岁海潮太溢,冲激州城,春秋醮祭,诏命学士院撰青词以祈国泰民安。”

38穷山恶水 [ qióng shān è shuǐ ]

解释 穷山:荒山。恶水:有害的河。指贫瘠偏僻的荒山;水质不良未曾治理的河流。形容恶劣的自然条件。

出处 清 王濬卿《冷眼观》:“且山虽明而寸草不生,是为穷山;水虽秀而只鳞莫睹,是为恶水。”

39穷乡僻壤 [ qióng xiāng pì rǎng ]

解释 指荒远偏僻的地方。

出处 宋 曾巩《叙盗》:“穷乡僻壤、大川长谷之间,自中家以上,日暮持钱,无告籴之所。”

40寻欢作乐 [ xún huān zuò lè ]

解释 寻求欢快;设法取乐。形容追求享乐。

出处 清 吴梅《风洞山》附《先导》:“风尘倾洞,天地丘墟,这班人儿还要演起戏来寻欢作乐。”

41井井有条 [ jǐng jǐng yǒu tiáo ]

解释 井井:整齐、有条理的样子。形容整齐;有条有理。

出处 荀况《荀子 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42衣冠禽兽 [ yī guān qín shòu ]

解释 穿衣服戴帽子的畜牲(衣:穿衣;冠:戴帽)。指品德败坏;行为像禽兽一样卑劣的人。

出处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不但衣冠中禽兽,乃禽兽中豺狼也。”

43生灵涂炭 [ shēng líng tú tàn ]

解释 生灵:生民;百姓;涂炭:烂泥和炭火。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出处 《晋书 苻丕载记》:“先帝晏驾贼庭,京师鞠为戎穴,神州萧条,生灵涂炭。”

44拈花惹草 [ niān huā rě cǎo ]

解释 比喻到处留情,多指男女间的挑逗引诱。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1回:“他父亲给他娶了个媳妇,今年才二十二岁,也有几分人材,又兼生性轻薄,最喜拈花惹草,多浑虫又不理论。”

45童叟无欺 [ tóng sǒu wú qī ]

解释 童:未成年的孩子;叟:年老的男人;欺:蒙骗。既不欺骗小孩也不欺骗老人。指买卖公平。

出处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但不知可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字样没有?”

46助人为乐 [ zhù rén wéi lè ]

解释 把帮助别人作为一种快乐。

出处 冰心《咱们的五个孩子》:“在我们的新社会里,这种助人为乐的新风尚,可以说是天天在发生,处处在发生。”

47无恶不作 [ wú è bù zuò ]

解释 恶:坏事。没有哪样坏事不干的。指干尽了坏事。

出处 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73回:“程大姐自到周龙皋家,倚娇作势,折毒孩子,打骂丫头,无恶不作。”

48国计民生 [ guó jì mín shēng ]

解释 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

出处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续黄梁》:“国计民生,罔存念虑。”

49有伤风化 [ yǒu shāng fēng huà ]

解释 指对社会风俗、教育有不好影响的言行(多指男女关系方面)。

出处 元 关汉卿《裴度还带》第四折:“你道做了有伤风化,谁就你那燕尔新婚。”

50市无二价 [ shì wú èr jià ]

解释 买卖没有两种价钱,买卖公道,不欺骗人。形容社会风气好。亦作“市不二价”。

出处 《汉书·王莽传上》:“又奏为市无二价,官无狱讼。”

51卑鄙龌龊 [ bēi bǐ wò chuò ]

解释 龌龊:肮脏。品行恶劣下流。

出处 明 唐顺之《答俞教谕》:“其于卑鄙龌龊越礼放法者,固未尝敢有雷同随俗之心,而其间尚可告语转移者。”

52弊绝风清 [ bì jué fēng qīng ]

解释 弊:弊病;弊端。营私舞弊、欺诈蒙骗的事情完全没有;风气十分良好。形容坏风气一扫而空。

出处 宋 周敦颐《拙赋》:“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弊绝风清。”

53国富民强 [ guó fù mín qiáng ]

解释 国家富足;人民强健。

出处 汉 赵晔《吴越春秋》:“民富国强,众安道泰。”

54未能免俗 [ wèi néng miǎn sú ]

解释 没能够摆脱开自己不以为然的风俗习惯。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任诞》:“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55救民水火 [ jiù mín shuǐ huǒ ]

解释 救:拯救;水火:水深火热。从水深火热中拯救老百姓。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下》:“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

56入乡随俗 [ rù xiāng suí sú ]

解释 到一个地方;就顺从当地习俗。常用以形容随遇而安。

出处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大宁道宽禅师》:“虽然如是,‘且道入乡随俗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西天梵语,此土唐言。’”

57风土人情 [ fēng tú rén qíng ]

解释 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礼节、习惯的总称。

出处 清 钮琇《觚剩 七月天》:“若就服食居处而言,以及风土人情之变,真堪发人一嘘。”

58陈规陋习 [ chén guī lòu xí ]

解释 陈旧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或习惯。

出处 老舍《鼓书艺人》十七:“要是我们不抗战,今天早已经亡国了。陈规陋习也一样,你不跟它斗,它就会压垮你。”

59强奸民意 [ qiáng jiān mín yì ]

解释 反动统治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人民群众头上;硬说成是人民群众的意愿。

出处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72回:“后来老袁强奸民意,凡政、绅、军、商各界,无不有请愿书。”

60出乎意料 [ chū hū yì liào ]

解释 指出人意料。

出处 毛泽东《发刊词》:“准备对付可能的突然事变,使党和革命不在可能的突然事变中遭受出乎意料的损失。”

61民生凋敝 [ mín shēng diāo bì ]

解释 民生:人民的生计;凋敝:破落;衰败。形容社会经济衰败;人民生活困苦。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循吏传序》:“民用凋敝,奸宄不禁。”

62民脂民膏 [ mín zhī mín gāo ]

解释 脂、膏:动植物体内的油质。比喻劳动人民用血汗换来的物质财富。

出处 五代 孟昶《戒石文》:“尔俸尔禄,民脂民膏。”

63独夫民贼 [ dú fū mín zéi ]

解释 独夫: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暴君;民贼:祸害人民的人。残暴无道、祸害人民的反动统治头子。

出处 《尚书 泰誓下》:“独夫受,洪惟作威,乃汝世仇。”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64风俗习惯 [ fēng sú xí guàn ]

解释 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

出处 毛泽东《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不尊重人家的风俗习惯,自以为是,看不起人家。”

65柔情似水 [ róu qíng sì shuǐ ]

解释 柔情:温柔的感情。像水一样温柔细腻。

出处 宋·秦观《鹊桥仙》:“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66入国问俗 [ rù guó wèn sú ]

解释 国:原指都城,后多指国家。到别的国家或地方去,先要了解它的风俗习惯。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67富国强民 [ fù guó qiáng mín ]

解释 使国家富足;民力强盛。

出处 先秦 商鞅《商君书 壹言》:“故治国者,其抟力也,以富国强兵也。”

68入境问俗 [ rù jìng wèn sú ]

解释 进入别的国家;先问明有哪些禁止的事;以免违犯。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69随乡入乡 [ suí xiāng rù xiāng ]

解释 到一个地方就按照这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生活。也比喻到什么地方都能适应。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山木》:“入其俗,从其令。”

70热肠古道 [ rè cháng gǔ dào ]

解释 热肠:热心肠;古道:上古时代的风俗习惯,形容厚道。指待人真诚、热情。

出处 清·吴趼人《糊涂世界》:“老哥热肠古道,我们是一向钦佩的。”

71貊乡鼠壤 [ mò xiāng shǔ rǎng ]

解释 见“貊乡鼠攘”。

72貊乡鼠攘 [ mò xiāng shǔ rǎng ]

解释 旧谓民风浇薄、宵小横行的地区。

出处 清·龚自珍《自序》:“今之世,有穷陬荒滨,貊乡鼠攘。”

73极重难返 [ jí zhòng nán fǎn ]

解释 犹积重难返。指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弊端或某种局面难以改变。用于消极方面。

出处 清·顾炎武《日知录·苏松二府田赋之重》:“此固其极重难返之势,始于景定,讫于洪武,而征科之额,十倍于绍煕以前者也。”

74采风问俗 [ cǎi fēng wèn sú ]

解释 风:歌谣;俗:风俗。采集歌谣,访问风俗。

出处 清 俞蛟《梦厂杂著 潮嘉风月》:“采风问俗,纪载宜详;品翠题红,篇章争丽。”

75安民告示 [ ān mín gào shì ]

解释 安:安定;告示:布告。①原指官府在新官上任或社会变乱后;为安定民心所发布的文告。②现借指把要办的事或问题预先通知下来;让大家有所准备。

出处 清 黄小配《洪秀全演义》第25回:“李秀成全不费力,已拔了南康城……先出安民告示,次第收复汝宁、饶州各郡县。”

76被发文身 [ pī fà wén shēn ]

解释 被发:散发;文身:身上刺花纹。原指古代吴越一代的风俗。后也用以泛指未开化地带的风俗。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77断发文身 [ duàn fà wén shēn ]

解释 剪短头发,身上刺着花纹。是古代某些民族的风俗。

出处 左丘明《左传 哀公七年》:“仲雍嗣之,断发文身,祼以为饰。”

78绝国殊俗 [ jué guó shū sú ]

解释 绝国:异国。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身在异国不同风俗的地方。

出处 《文子·精诚》:“天下莫不仰上之德,象主之旨,绝国殊俗,莫不重译而至,非家至而人见之也。”

79礼崩乐坏 [ lǐ bēng yuè huài ]

解释 指封建礼教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出处 清 章炳麟《与简竹居书》:“中唐以来,礼崩乐坏,狂狡有作,自己制则,而事不稽古。”

80比户可封 [ bǐ hù kě fēng ]

解释 差不多每家每户都有可受封爵的德行。用以泛指风俗淳美。

出处 见“比屋可封”。

81桃花人面 [ táo huā rén miàn ]

解释 事本唐孟棨《本事诗》。崔护清明京都郊游,于一庭院,桃花之下邂逅一美妙女子。次年再访,物在人去,慨叹不已,题一绝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后遂用“桃花人面”形容女子貌美。亦借指意中人。

出处 元·刘致《朝天子·同文子方邓永年泛洞庭湖宿凤凰台下》曲:“杨柳宫眉,桃花人面,是平生未了缘。”

82敦风厉俗 [ dūn fēng lì sú ]

解释 使民风纯朴敦厚。

出处 《魏书 郭祚传》:“是以先王沿物之情,为之轨法,故八刑备于昔典,奸律炳于来制,皆所以谋其始迹,访厥成罪,敦风厉俗,永资世范者也。”

83改俗迁风 [ gǎi sú qiān fēng ]

解释 迁:改。改变风俗习气。

出处 《梁书·何胤传》:“兼以世道浇暮,争诈繁起,改俗迁风,良有未易。”

84披发文身 [ pī fà wén shēn ]

解释 古代吴越一带和某些南方民族的风俗。头发披散,身刺花纹。

出处 《礼记 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85不识不知 [ bù shí bù zhī ]

解释 没有多少知识。旧喻民风淳朴。

出处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仲尼》:“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86一轨同风 [ yī guǐ tóng fēng ]

解释 车轨相同,风俗一致。比喻国家统一。

出处 《晋书 苻坚载记上》:“一轨九州,同风天下。”

87民淳俗厚 [ mín chún sú hòu ]

解释 民风质朴敦厚。

出处 明·宋濂《敦睦堂记》:“海东之邑,闻有民淳俗厚如邹、鲁,必张氏之化也欤!”

88肥冬瘦年 [ féi dōng shòu nián ]

解释 南宋吴地风俗多重冬至而略岁节,冬至时家家互送节物,有“肥冬瘦年”之谚。见宋无名氏《豹隐纪谈》、宋范成大《吴郡志·风俗》。

89化民易俗 [ huà mín yì sú ]

解释 教化百姓,改变风俗。

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学记》:“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而远者怀之。”

90化民成俗 [ huà mín chéng sú ]

解释 教化百姓,使形成良好的风尚。

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学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91抱素怀朴 [ bào sù huái pǔ ]

解释 抱:胸怀;素:质朴;朴:敦厚。指风俗敦厚,人心质朴。

出处 《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一》:“易乱除邪,革正异俗,兆民反本,抱素怀朴。”

92一民同俗 [ yī mín tóng sú ]

解释 谓使人民的思想风俗齐同。

出处 语出《晏子春秋·问上十八》:“古者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故明王修道,一民同俗。”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