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说话吞吞吐吐的成语

形容说话吞吞吐吐的成语


1不知所云 [ bù zhī suǒ yún ]

解释 云:说。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形容感情激动;语无伦次。也指说话颠三倒四。

出处 三国 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2吞吞吐吐 [ tūn tūn tǔ tǔ ]

解释 想说;但又不痛痛快快地说。形容说话有顾虑。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你把我作何等人看待?”

3张口结舌 [ zhāng kǒu jié shé ]

解释 结舌:舌头像打了结;不能说话。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或由于紧张害怕而说不出话来。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公子被他问得张口结舌,面红过耳。”

4支支吾吾 [ zhī zhī wú wú ]

解释 亦作“支支梧梧”。谓说话吞吞吐吐,含混躲闪。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我既这等苦苦相问,你自然就该侃侃而谈,怎么问了半日,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

5欲言又止 [ yù yán yòu zhǐ ]

解释 想说又停止;不说。常形容有难言的苦衷。

出处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语甚凄楚,惊问之,欲言而止者再。”

6结结巴巴 [ jiē jiē bā bā ]

解释 说话吞吞吐吐、疙疙瘩瘩。

出处 老舍《骆驼祥子》十三:“结结巴巴的,他把昨夜晚的事说了一遍,虽然费力,可是说的不算不完全。”

7半吞半吐 [ bàn tūn bàn tǔ ]

解释 形容说话含糊不清,不直截了当。

出处 清 袁枚《随园诗话》第五卷:“仿王孟以为高,而半吞半吐者,谓之贫贱骄人。”

8含糊其词 [ hán hú qí cí ]

解释 含糊:不明确,不清晰。词:话语。故意把话说得模棱两可,不清楚,不明确。

出处 唐·陆贽《论缘边守备事宜壮》:“即相执证,理全辨明,朝廷每为含糊,未尝穷究曲直。”

9期期艾艾 [ qī qī ài ài ]

解释 形容口吃的人吐辞重复,说话不流利。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张丞相列传》:“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言语》:“邓艾口吃,语称艾艾。”

10闪烁其辞 [ shǎn shuò qí cí ]

解释 闪烁:光线忽明忽暗、摇动不定。比喻说话躲躲闪闪。指说话吞吞吐吐;不肯透露真相或回避要害问题。

出处 清 吴趼人《痛史》第25回:“何况这等事本来是缜密的,或者定伯故意闪烁其词,更未可定。”

11嗫嗫嚅嚅 [ niè niè rú rú ]

解释 犹言吞吞吐吐。

出处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五:“只得来见襄敏公。却也嗫嗫嚅嚅,未敢一直说失去小衙内的事。”

12词钝意虚 [ cí dùn yì xū ]

解释 形容由于心虚而说话吞吞吐吐。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1回:“林之孝家的听他词钝意虚,又因近日玉钏儿说那边正房内失落了东西,几个丫头对赖,没主儿,心下便起了疑。”

13开门见山 [ kāi mén jiàn shān ]

解释 打开门就看见山。喻指说话作文;一开始就入正题;不绕弯子。

出处 宋 严羽《沧浪诗话 诗评》:“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

14滔滔不绝 [ tāo tāo bù jué ]

解释 滔滔:水流滚滚;连续不断的样子。像水流一样不间断。比喻话多而又流畅。

出处 五代 后唐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走丸之辩》:“张九龄善谈论,每与宾客议论经旨,滔滔不竭,如下阪走丸也。”

15含糊其辞 [ hán hú qí cí ]

解释 糊:不明确;不清晰;辞:也作“词”;言辞。指话说得含含糊糊;不清楚;不明确。

出处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57回:“二人先受岸贾之嘱,含糊其词,不肯替赵氏分辨。”

16拖泥带水 [ tuō ní dài shuǐ ]

解释 拖着泥带着水。比喻说话、作文不简洁;做事不干脆利落。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主人勤拳,带累阇梨,拖泥涉水。”

17慢条斯理 [ màn tiáo sī lǐ ]

解释 形容说话做事动作缓慢;不慌不忙。

出处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金圣叹批:“写红娘从张生边来入闺中,慢条斯理,如不在意如在意。”

18模棱两可 [ mó léng liǎng kě ]

解释 模棱:说话处事含混;两可:这样也行;那样也行。形容对事情的两面没有明确的态度或主张。

出处 《旧唐书 苏味道传》:“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19直言不讳 [ zhí yán bù huì ]

解释 直率地讲话;毫不隐讳(讳:忌讳;隐讳)。

出处 《晋书 刘波传》:“臣鉴先征,窃惟今事,是以敢肆狂瞽,直言无讳。”

20瞻前顾后 [ zhān qián gù hòu ]

解释 瞻:向前望;顾:回头看。原形容做事谨慎;考虑周密。现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出处 战国 楚 屈原《楚辞 离骚》:“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21口若悬河 [ kǒu ruò xuán hé ]

解释 若:像;悬河:瀑布;激流奔泻。说起话来像河水倾泻一样滔滔不绝。形容口才好;能言善辩。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赏誉》:“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22能说会道 [ néng shuō huì dào ]

解释 道:说;讲。形容口齿伶俐;很会说话。

出处 元 无名氏《渔樵闲话》:“但甜瓜软处偏捏。蜡枪头会道能说。”

23藏头露尾 [ cáng tóu lù wěi ]

解释 头藏起来;却把尾巴露出来了。比喻遮遮掩掩或躲躲闪闪;不肯把真实情况全暴露出来。也作“露尾藏头”。

出处 元 王晔《桃花女》第二折:“劝周公莫便生嗔,将酒礼强勒成亲,不争我藏头露尾,可甚的知恩报恩。”

24高谈阔论 [ gāo tán kuò lùn ]

解释 高:大声地;阔:广阔。指志趣高雅、范围广泛的谈论。多含褒义。也指大发议论或不着边际地谈论。多含贬义。

出处 唐 吕岩《徽宗斋会》:“高谈阔论若无人,可惜明君不遇真。”

25单刀直入 [ dān dāo zhí rù ]

解释 单刀:短柄长刀;直:径直;入:刺入。用短柄长刀直接刺入。原意是认准目标;勇猛向前。后比喻说话、办事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12卷:“若是作家战将,便须单刀直入,更莫如何若何。”

26脱口而出 [ tuō kǒu ér chū ]

解释 指话语未经思索;随口而言。脱口:不加思索地开口说。

出处 清 吴趼人《瞎骗奇闻》:“我晓得你这个人向来是有口无心的,但也不可不拘什么话便脱口而出。”

27唯唯诺诺 [ wéi wéi nuò nuò ]

解释 形容自己没有主意;一味附和;恭顺听从的样子。

出处 先秦 韩非《韩非子 八奸》:“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

28直截了当 [ zhí jié liǎo dàng ]

解释 了当:干脆;爽快。干脆爽快;不绕弯子。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紫芝妹妹嘴虽利害,好在心口如一,直截了当,倒是一个极爽快的。”

29侃侃而谈 [ kǎn kǎn ér tán ]

解释 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子。指理直气壮、不慌不忙地讲话。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我既这等苦苦相问,你自然就该侃侃而谈。”

30伶牙俐齿 [ líng yá lì chǐ ]

解释 伶、俐:聪明、灵俐、乖巧。口齿灵活;说话利落。形容会说会道;灵活乖巧而善于应变。也作“俐齿伶牙。”

出处 元 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你休那里便伶牙俐齿,讲三干四,说人好歹,讦人暧昧,损人行止。”

31心直口快 [ xīn zhí kǒu kuài ]

解释 性情直爽;有话就说。直:直爽。

出处 元 张国宾《罗李郎》第四折:“哥哥是心直口快射粮军,哥哥是好人。”

32语无伦次 [ yǔ wú lún cì ]

解释 伦次:次序;条理。话讲得颠三倒四;毫无条理。

出处 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第七卷引《诗眼》:“古人律诗亦是一片文章,语或似无论次,而意若贯珠。”

33断断续续 [ duàn duàn xù xù ]

解释 不连续的,具有无条理的和不连贯的特性。

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4回:“只见水面上或一朵,或两瓣,断断续续,皆有桃花。”

34拐弯抹角 [ guǎi wān mò jiǎo ]

解释 弯弯曲曲;绕来绕去地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接了当。

出处 元 秦简夫《东堂老》:“转弯抹角,可早来到李家门首。”

35遮遮掩掩 [ zhē zhē yǎn yǎn ]

解释 指要隐瞒某种真相而行为不爽利。

出处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二卷:“这里小姐,起初害羞,遮遮掩掩。今番背却夫人,一般也老落起来。”

36含糊不清 [ hán hú bù qīng ]

解释 躲躲闪闪,缺乏明确的表态。模棱两可,暧昧。

出处 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各级党组织直到每个支部的态度都要十分坚定,不能有任何游移不定、含糊不清的表现。”

37躲躲闪闪 [ duǒ duǒ shǎn shǎn ]

解释 躲避闪开,以免遇到某些情况。亦形容遮遮盖盖,支支吾吾,不坦率,不直爽。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九回:“三人于是躲躲闪闪,联步而行。一面走著,看那国人都是端方大雅;再看自己,只觉无穷丑态。”

38隐约其辞 [ yǐn yuē qí cí ]

解释 隐约:时隐时现;辞:言辞;说话。说话隐隐约约;躲躲闪闪;不明确;不清楚。

出处 清 平步青《霞外捃屑 倪文正公与弟献汝二书》:“使白太夫人,谓欲礼佛行也者,迎抵会城卒岁,无功为亲者讳,故隐约其辞不尽也。”

39闪烁其词 [ shǎn shuò qí cí ]

解释 言语遮遮掩掩,吞吞吐吐。

出处 清·吴趼人《痛史》第25回:“何况这等事本来是缜密的,或者定伯故意闪烁其词,更未可定。”

40巴巴结结 [ bā bā jiē jiē ]

解释 ①勉强,凑合。②勤恳;辛劳。③形容说话不流利。

出处 ①《京本通俗小说 错斩崔宁》:“光阴迅速,大娘子在家巴巴结结将近一年。”②《古今小说任 孝子烈性为神》:“任珪天明起来,辞了父亲入城去了。每日巴巴结结,早出晚回。”

41闭口无言 [ bì kǒu wú yán ]

解释 闭住嘴巴不言语。形容对事不置可否或事情弄僵,自己觉得理亏而无话可讲时的情态。参见“闭口不言”。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四回:“关胜连忙答礼,闭口无言,手脚无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五回:“一席话说得朱博如闭口无言,只得别去。”

42隐晦曲折 [ yǐn huì qū zhé ]

解释 意思含糊晦涩;转弯抹角。常指说话或写文章用隐隐约约、转弯抹角的方式来表达思想。隐晦:不明显;曲折:转弯抹角。

出处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我们可以大声疾呼,而不要隐晦曲折,使人民大众不易看懂。”

43能言巧辩 [ néng yán qiǎo biàn ]

解释 形容能说会道,善于言辩。

出处 元·无名氏《气英布》第一折:“恰才灵壁之战,项王遣使征布会,布与龙且有隙,称病不赴,若得能言巧辩之士,说他归降,纵项王驰还……破项王必矣。”

44支吾其词 [ zhī wú qí cí ]

解释 言辞躲躲闪闪;搪塞应付(支吾:言词不清)。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8回:“这句话不便向时筱仁说明,只得支吾其词道。”

45痛痛快快 [ tòng tòng kuài kuài ]

解释 马上,毫不犹豫。尽情。

出处 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一回:“依我看来,泰山是五岳之一,既然来到此地,索兴痛痛快快的逛一下子。”

46哼哼唧唧 [ hēng hēng jī jī ]

解释 形容说话装模作样,拿腔拿调。也形容生病时的呻吟声。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他们必把一句话拉长了,作两三截儿,咬文嚼字,拿着腔儿,哼哼唧唧的,急的我冒火,他们那里知道。”

47半吐半露 [ bàn tǔ bàn lù ]

解释 形容说话含糊不清,不直截了当。

出处 《红楼梦》第五十回:“因贾母尚未说明,自已也不好拟定,遂半吐半露告诉贾母道:‘可惜了这孩子没福!前年他父亲就没了。’”

48钝口拙腮 [ dùn kǒu zhuō sāi ]

解释 指口才笨拙,说话不流利。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80回:“好妹妹,我是钝口拙腮,可不能一句一句同你套!”

49怕痛怕痒 [ pà tòng pà yǎng ]

解释 比喻畏首畏尾,顾虑重重。

出处 张英《老年突击队》:“他名叫温成书,因为做事怕痛怕痒,干哈也吞吞吐吐,没有火气,所以大伙把他的名字喊成为‘温吞水’了。”

50拍案惊奇 [ pāi àn jīng qí ]

解释 对奇异的事情拍着桌子惊叹。明末凌蒙初有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出处 明末·凌濛初有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51支吾其辞 [ zhī wū qí cí ]

解释 支吾:言辞不清。指言语含糊,搪塞应付,不肯爽快地道出实情。

出处 叶圣陶《秋》:“她心里固然不舒服,脸上却不好意思发作,便支吾其辞说忘了。”

52不知所言 [ bù zhī suǒ yán ]

解释 见“不知所云”。

出处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53指东画西 [ zhǐ dōng huà xī ]

解释 指说话时的手势动作。比喻说话避开主题,东拉西扯。

出处 宋 释悟明《联灯会要 道闲禅师》:“到处插语,指东划西,举古举今。”

54夹七夹八 [ jiā qī jiā bā ]

解释 指说话东拉西扯,混杂不清。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朱世远原有怕婆之病,凭他夹七夹八,自骂自止,并不敢开言。”

55齿落舌钝 [ chǐ luò shé dùn ]

解释 年老掉齿,说话不清楚。

出处 《红楼梦》第二回:“那老僧既聋且昏,又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

56说长论短 [ shuō cháng lùn duǎn ]

解释 同“说长道短”。

出处 汉·崔瑗《座佑铭》:“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57沾泥带水 [ zhān ní dài shuǐ ]

解释 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办事不干脆。

出处 清·李渔《闲情偶寄·演习·授曲》:“一有字迹,则沾泥带水,有不如无矣。”

58指东划西 [ zhǐ dōng huá xī ]

解释 亦作“指东画西”。①谓说话东拉西扯。②比喻说话时以手势比画动作。

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四:“说青道黄,指东划西。”

59东支西吾 [ dōng zhī xī wú ]

解释 谓说话办事含糊敷衍。

出处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妙观]下第三局时,频频以目送情。小道人会意,仍旧东支西吾,让他过去。”

60儿女英雄 [ ér nǚ yīng xióng ]

解释 儿女:指青年男女。指感情丰富,年轻有为的男女英雄。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纵横九万里,上下五千年,求其儿女英雄,一身兼备的,也只见得两个。”

61露尾藏头 [ lù wěi cáng tóu ]

解释 藏起了头,露出了尾。形容说话躲躲闪闪,不把真实情况全部讲出来。

出处 元 张可久《点绛唇 翻归去来辞》套曲:“早休官弃职,远红尘是非,省藏头露尾。”

62遮前掩后 [ zhē qián yǎn hòu ]

解释 谓说话藏头露尾,欲言又止。

出处 宋·朱熹《答叶正则书》之四:“大家讲究到底,大开眼看觑,大开口说话,分明去取,直截剖判,不须得如此遮前掩后,似说不说,做三日新妇子模样,不亦快哉!”

63支支梧梧 [ zhī zhī wú wú ]

解释 见“支支吾吾”。

出处 鲁迅《故事新编·奔月》:“[后羿]坐在对面的铺着脱毛的旧豹皮的木榻上,搔着头皮,支支梧梧地说——‘今天的运气仍旧不见佳,还是只有乌鸦。’”

64七搭八搭 [ qī dā bā dā ]

解释 ①形容说话漫无边际,没有中心。②纠缠;乱搭腔。

出处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七回:“这里人瑞却躺到烟炕上去烧烟,嘴里七搭八搭的同老残说话。”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四回:“老爷今天七搭八搭,不知道说些什么。”

65七搭八扯 [ qī dā bā chě ]

解释 同“七搭八搭”。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