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使人惊叹的成语

形容使人惊叹的成语


1惊心动魄 [ jīng xīn dòng pò ]

解释 原指作品文辞优美;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形容令人震惊、感动、紧张之极。

出处 南朝 梁 钟嵘《诗品》上卷:“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2受宠若惊 [ shòu chǒng ruò jīng ]

解释 宠:赏识。因为得到宠爱或赏识而又高兴;又不安。

出处 宋 欧阳修《辞特转吏部侍郎表》:“受宠若惊,况被非常之命,事君无隐,敢倾至恳之诚。”

3叹为观止 [ tàn wéi guān zhǐ ]

解释 看到这里就够了;不必再看别的。指赞美所见的事物好到极点。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4大惊小怪 [ dà jīng xiǎo guài ]

解释 指对不足为奇的事情过分惊讶、奇怪。

出处 宋 朱熹《答林择之书》:“要须把此事来做一平常事看,朴实头做将去,久之自然见效,不必如此大惊小怪,起模画样也。”

5触目惊心 [ chù mù jīng xīn ]

解释 触目:眼睛看到;惊:震惊。眼睛看到;内心感到吃惊。形容事态严重;令人震惊。也作“怵目惊心”、“惊心怵目”。

出处 清 林则徐《颁发禁烟治罪新例告示》:“尔等更当触目惊心,如再观望迁延,以身试法,则是孽由自作,死有余辜,毋谓言之不早也。”

6胆战心惊 [ dǎn zhàn xīn jīng ]

解释 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出处 元 郑光祖《刍梅香》第三折:“见他时胆战心惊,把似你无人处休眠思梦想。”

7目瞪口呆 [ mù dèng kǒu dāi ]

解释 瞪:睁大眼睛直视;呆:发愣。眼睛大睁;眼珠发直;张嘴说不出话来。形容因恐惧而失神发愣的样子。

出处 元 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

8大吃一惊 [ dà chī yī jīng ]

解释 形容非常吃惊。

出处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8卷:“则一张那员外大吃一惊,回身便走,来到后边,望后倒了。”

9大惊失色 [ dà jīng shī sè ]

解释 色:神色。大为吃惊;脸色失常。形容极度惊恐。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忽见曹操带剑入宫,面有怒色,帝大惊失色。”

10瞠目结舌 [ chēng mù jié shé ]

解释 瞠:瞪着眼睛;结舌:翘起舌头落不下。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而一时无法对付的样子。也作“结舌瞠目”。

出处 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因耳语其故,公子大骇,入舱隐叩细君,细君结舌瞠目。”

11惊魂未定 [ jīng hún wèi dìng ]

解释 惊魂:受惊吓的心灵。形容受惊吓后;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

出处 宋 苏轼《谢量移汝州表》:“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

12惊慌失措 [ jīng huāng shī cuò ]

解释 失措:举止失去常态;不知如何是好。形容惊恐慌张;不知如何是好。

出处 《北齐书 元晖业传》:“孝友临刑,惊惶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13赞叹不已 [ zàn tàn bù yǐ ]

解释 已:止;完。连声赞赏不止。

出处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4回:“庄绍光看了,赞叹不已。”

14惊恐万状 [ jīng kǒng wàn zhuàng ]

解释 万状:各种样子。惊慌恐惧得表现出各种形态。形容惊慌恐惧到了极点。

出处 宋 陈亮《谢杨解元启》:“忧患百罹而未艾,惊惶万状而莫支。”

15惊喜交集 [ jīng xǐ jiāo jí ]

解释 交集:不同感情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又吃惊;又高兴。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八回:“此刻忽然的骨肉团圆,惊喜交加。”

16惊世骇俗 [ jīng shì hài sú ]

解释 世、俗:指一般人。使一般人感到惊骇。

出处 明 刘基《贾性之市德斋记》:“是皆为惊世骇俗,而有害于道。”

17怵目惊心 [ chù mù jīng xīng ]

解释 惊:震惊。看见事态严重,心里感到震惊。

出处 闻一多《龙凤》:“你记得复辟与龙旗的不可分离性,你便会原谅我看见‘龙凤’二字而不禁怵目惊心的苦衷了。”

18一座皆惊 [ yī zuò jiē jīng ]

解释 在座的人都感到惊奇。

出处 《三国志·魏志·王粲传》:“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

19被宠若惊 [ bèi chǒng ruò jīng ]

解释 指受到意外的恩遇而顿觉吃惊不安。

出处 宋苏轼《谢中书舍人启》:“未及期年,擢置周行,遽参法从,省躬无有,被宠若惊。”

20惊愕失色 [ jīng è shī sè ]

解释 失色:由于受惊或害怕而面色苍白。惊恐得改变了神色。形容十分吃惊。

出处 《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上卷》:“契丹以马军万人拒之于前,将士皆惊愕失色。”

21舌挢不下 [ shé jiǎo bù xià ]

解释 挢:翘起。翘起舌头,久久不能放下。形容惊讶或害怕时的神态。

出处 《史记·扁鹊苍公列传》:“中庶子闻扁鹊言,目眩然而不瞚,舌挢然而不下。”

22一鸣惊人 [ yī míng jīng rén ]

解释 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23惊弓之鸟 [ jīng gōng zhī niǎo ]

解释 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一点情况就惶恐不安。也作“伤弓之鸟”。

出处 《晋书 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24骇人听闻 [ hài rén tīng wén ]

解释 骇:惊吓;震惊。指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出处 宋 朱熹《朱文公文集 答詹师书》:“浙中近年怪论百出,骇人听闻,坏人心术。”

25担惊受怕 [ dān jīng shòu pà ]

解释 惊:惊恐。担受惊恐、害怕。

出处 元 无名氏《盆儿鬼》第三折:“俺出门红月乍平西,归时犹未夕阳低,怎教俺担惊受怕着昏迷。”

26美不胜收 [ měi bù shèng shōu ]

解释 胜:尽;收:接收;领略。形容美好的事物、景色非常多;人们一时间领略、欣赏不过来。

出处 清 袁枚《随园诗话》第三卷:“见其鸿富,美不胜收。”

27打草惊蛇 [ dǎ cǎo jīng shé ]

解释 打草时惊动伏在草中的蛇。原比喻惩治甲方以警告乙方或甲受到打击惩处;使乙感到惊慌。后多比喻行动不慎不严密而惊动对方。

出处 宋 郑文宝《南唐近事》:“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为好事者口实焉。”

28拍案叫绝 [ pāi àn jiào jué ]

解释 案:几案;桌子;绝:独一无二。拍桌叫好;形容非常赞赏。

出处 唐 田颖《博浪沙行序》:“不禁拍案呼奇。”

29呆若木鸡 [ dāi ruò mù jī ]

解释 愣着不动;像只木头鸡。形容人痴或因惊恐而发愣的神态。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达生》:“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30习以为常 [ xí yǐ wéi cháng ]

解释 习:习惯;常:平常。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平常了。

出处 《逸周书 常训》:“民生而有习有常,以习为常。”

31惊涛骇浪 [ jīng tāo hài làng ]

解释 惊:惊异;涛:大波浪;骇:惊吓。令人惊惧的大波浪。比喻险恶的环境、遭遇或艰难的考验。

出处 唐 田颖《玉山常文集 海云楼记》:“人当既静之时,每思及前此所经履之惊涛骇浪,未尝不惕然。”

32宠辱不惊 [ chǒng rǔ bù jīng ]

解释 宠:宠爱;辱:羞辱。对受宠或受辱都不感到惊讶;即把得失置之度外。也作“不惊宠辱”。

出处 《新唐书 卢承庆传》:“承庆嘉之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其能著人善类此。”

33喜出望外 [ xǐ chū wàng wài ]

解释 望:希望;意料。遇到意外的喜事;心中非常高兴。

出处 宋 苏轼《与李之仪》:“契阔八年,岂谓复有见日,渐近中原,辱书尤数,喜出望外。”

34咄咄怪事 [ duō duō guài shì ]

解释 咄咄:表示惊讶的声音。使人惊讶的怪事。形容事情不合情理;叫人不能理解。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黜免》:“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35出神入化 [ chū shén rù huà ]

解释 神:神妙;化:指化境;极高超的境界。超出神妙;进入化境。形容技艺达到非常高超的境界。

出处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我不曾出声,他连忙答应。”金圣叹批:“真正出神入化之笔。”

36出人意料 [ chū rén yì liào ]

解释 意料:事先对情况、结果等的估计;超出人们的料想猜测之外。表示情况非同寻常。也作“出乎意料”、“出人意外”、“出人意表”。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57回:“这一件事,都是出人意料之外。”

37措手不及 [ cuò shǒu bù jí ]

解释 措手:着手处理;应付;不及:来不及。着手处理已来不及了。形容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应付。

出处 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二卷:“打脊的髡徒,怎恁么措手不及早撺过我?”

38无缘无故 [ wú yuán wú gù ]

解释 缘:因由;故:原因;缘故。没有任何理由或根据。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4回:“因又说道:‘好好的,从哪里说起!无缘无故白受了一场气!”

39石破天惊 [ shí pò tiān jīng ]

解释 山崩石裂;有惊天动地之势。原形容箜篌的乐声忽然高亢;震动了整个天界。现多指突发的大事或文章、议论的惊人。

出处 唐 李贺《歌诗集 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40胆颤心惊 [ dǎn chàn xīn jīng ]

解释 颤:发抖。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出处 元 施惠《幽闺记 士女随迁》:“生长升平,谁曾惯遭离乱,苦怎言。胆颤心惊,如何可免。”

41手足无措 [ shǒu zú wú cuò ]

解释 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42诚惶诚恐 [ 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 ]

解释 诚:确实;惶:害怕;恐:畏惧。原指封建官吏给皇帝上奏章时用的客套话;表示敬畏而又惶恐不安;现形容尊敬、服从或泛指心中有愧而恐惧不安。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杜诗传》:“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奉职无效,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

43提心吊胆 [ tí xīn diào dǎn ]

解释 吊:悬着;不塌实。心和胆好像悬起来;不塌实。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17回:“众僧闻得此言,一个个提心吊胆,告天许愿。”

44心惊肉跳 [ xīn jīng ròu tiào ]

解释 担心灾祸临头;恐慌不安。形容心神不安;极其恐惧。跳:发抖。

出处 元 无名氏《争报恩》:“不知怎么,这一会儿心惊肉战,这一双好小脚儿再走也走不动了。”

45心惊胆战 [ xīn jīng dǎn zhàn ]

解释 形容内心极度惊惧恐慌。战:发抖。

出处 元 无名氏《萨真人夜断碧桃花》第三折:“一个个气昂昂性儿不善,他每都叫吼捋袖揎拳,走的我腿又酸又软,不由我不心惊胆战。”

46惊惶失措 [ jīng huáng shī cuò ]

解释 失措:举止失去常态。惊慌惶恐;举止失去常态。

出处 唐 李百药《北齐书 元晖业传》:“孝友临刑,惊惶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47自相惊扰 [ zì xiāng jīng rǎo ]

解释 自己人互相惊吓不安。

出处 《左传·昭公七年》:“郑人相惊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则皆走,不知所往。”

48危言耸听 [ wēi yán sǒng tīng ]

解释 指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使人惊疑震动。耸听:使人听了吃惊;危言:使人吃惊的话。

出处 宋 吕祖谦《吕东莱文集》:“意者危言骇世,姑一快胸中之愤耶!”

49平安无事 [ píng ān wú shì ]

解释 平平安安,没出什么事故。

出处 元 无名氏《昊天塔孟良盗骨》第二折:“哥哥将令,着兄弟巡界河去,平安无事,回哥哥的话来。”

50宠辱若惊 [ chǒng rǔ ruò jīng ]

解释 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

出处 先秦 李耳《老子》:“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51耳闻目见 [ ěr wén mù jiàn ]

解释 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

出处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归心》:“夫信谤之征,有如影响;耳闻目见,其事已多,或乃精诚不深,业缘未感,时傥差阑,终当或报耳。”

52惊喜若狂 [ jīng xǐ ruò kuáng ]

解释 若:好像;狂:发狂。既惊且喜;神态失常;像发了狂似的。形容惊喜到了极点。

出处 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 护军女》:“少年得其应答,惊喜若狂。”

53惊人之举 [ jīng rén zhī jǔ ]

解释 值得赞叹的、令人惊奇的、好像超出人的能力或努力所达到的事情。

出处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35章:“他过去在学校里的一些小小的‘惊人之举’,完全出于性格本身所致。”

54鸡犬不惊 [ jī quǎn bù jīng ]

解释 连鸡狗都没受到惊扰。形容行军纪律严明;也指相安无事。

出处 宋 彭龟年《寿张京甲十首(其八)》:“翁见一笑大欢足,鸡犬不惊仁意多。”

55满山遍野 [ mǎn shān biàn yě ]

解释 布满山岭田野。形容数量多或范围广。

出处 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二章:“他坐镇延安,用红蓝铅笔在地图上乱画,我们就满山遍野乱窜!”

56出人意外 [ chū rén yì wài ]

解释 超出人们的意料。

出处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所以天下事往往有出人意外的。”

57出乎意料 [ chū hū yì liào ]

解释 指出人意料。

出处 毛泽东《发刊词》:“准备对付可能的突然事变,使党和革命不在可能的突然事变中遭受出乎意料的损失。”

58语不惊人 [ yǔ bù jīng rén ]

解释 语:言语,也指文句。语句平淡,没有令人震惊的地方。

出处 唐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59胆丧魂惊 [ dǎn sàng hún jīng ]

解释 同“胆裂魂飞”。

出处 《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任你铜筋铁骨的好汉,到此也胆丧魂惊,不知断送了多少忠臣义士!”

60自相惊忧 [ zì xiāng jīng rǎo ]

解释 自己人互相惊动扰乱,造成不安。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七年》:“郑人相惊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则皆走,不知所往。”

61又惊又喜 [ yòu jīng yòu xǐ ]

解释 既惊讶又高兴。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7回:“忽闻有人唤他,强展星眸,一见是宝玉,又惊又喜,又悲又痛,忙一把死攥住他的手。”

62吊胆提心 [ diào dǎn tí xīn ]

解释 提心吊胆。形容非常担心或害怕。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五回:“一个个擦拳磨掌,吊胆提心的,只等姑娘一句话。”

63瞠乎其后 [ chēng hū qí hòu ]

解释 瞠:瞪眼。在后面直瞪眼;赶不上。形容远远地落在别人后面。

出处 庄周《庄子 田子方》:“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64惊魂动魄 [ jīng hún dòng pò ]

解释 形容十分恐惧。

出处 清 陈确《示儿帖》:“《易》曰:‘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罪大而不可解。’每读《易》至此,未尝不惊魂动魄,心胆堕地也。”

65动魄惊心 [ dòng pò jīng xīn ]

解释 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出处 清 姚衡《寒秀草堂笔记》第三卷:“秀水所称,光彩焕发,动魄惊心。”

66狗吠之惊 [ gǒu fèi zhī jīng ]

解释 谓小惊忧。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今中国无狗吠之惊,而外累于远方之备。”

67鸡犬无惊 [ jī quǎn wú jīng ]

解释 见“鸡犬不惊”。

出处 明·酉阳野史《续三国演义》第17回:“城中兵不血刃,鸡犬无惊,百姓大悦。”

68拍案惊奇 [ pāi àn jīng qí ]

解释 对奇异的事情拍着桌子惊叹。明末凌蒙初有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出处 明末·凌濛初有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69神色不惊 [ shén sè bù jīng ]

解释 神色:神情。神情显得没有受到惊动而十分镇定。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灵》卷十:“和尚当时被节度使抛向水中,神色不动,如今何得恁么地?”

70肉跳心惊 [ ròu tiào xīn jīng ]

解释 形容担心祸事临头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01回:“凤姐此时肉跳心惊,急急的向秋爽斋来。”

71胆裂魂飞 [ dǎn liè hún fēi ]

解释 裂:破裂。魂:魂灵、神志。胆也破了,魂也飞了。形容极度害怕、恐慌。

出处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一回:“秦凤一闻此言,胆裂魂飞,忙忙奏知李娘娘。”

72魂惊胆颤 [ hún jīng dǎn chàn ]

解释 形容惊恐万分。

出处 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33回:“薛举一枝画戟神出鬼没,若舞梨花,遍身解数。官军看了,个个魂惊胆颤。”

73魂惊魄落 [ hún jīng pò luò ]

解释 形容极度惊恐。

出处 明·陈汝元《金莲记·诗案》:“此本一上,这厮不独削籍清朝,抑且置身圜土,使众人魂惊魄落,舌结口钳。”

74魂惊胆落 [ hún jīng dǎn luò ]

解释 形容惊恐万分。

出处 《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目连虽是圣人,亦得魂惊胆落。”

75骇目惊心 [ hài mù jīng xīn ]

解释 使人见到非常震惊。

出处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修鳞》:“平地水深数丈,树头牵夫藻荇,舵尾压于楼台,骇目惊心,声如万马。”

76打鸭惊鸳 [ dǎ yā jīng yuān ]

解释 见“打鸭惊鸳鸯”。

出处 明·梅鼎祚《昆化奴》第二折:“我不是要害你性命也,则怕打鸭惊鸳,打草惊蛇。”

77见惯不惊 [ jiàn guàn bù jīng ]

解释 经常看到,习以为常。

出处 宋·邵雍《首尾吟135首》:“见惯不惊新物盛,话长难说故人稀。”

78吃惊受怕 [ chī jīng shòu pà ]

解释 受惊骇。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2回:“老父惊恐,宋江做了不孝之子,负累了父亲吃惊受怕。”

79担惊忍怕 [ dān jīng rěn pà ]

解释 担心害怕。指常处在惊吓、恐惧之中。

出处 元 无名氏《盆儿鬼》第一折:“做买卖的担惊忍怕,眼见得疏林老树噪昏鸦。”

80担惊受恐 [ dān jīng shòu kǒng ]

解释 见“担惊忍怕”。

出处 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为兵戈担惊受恐。”

81吊胆惊心 [ diào dǎn jīng xīn ]

解释 犹言吊胆提心。

出处 《说唐》第八回:“众将进前射箭,射中的磨旗擂鼓,不中的吊胆惊心。”

82咂嘴弄唇 [ zā zuǐ nòng chún ]

解释 见“咂嘴弄舌”。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回:“[王举人]眼看见那小学生的仿纸上的名字是荀玫,不觉就吃了一惊;一会儿咂嘴弄唇的,脸上做出许多怪物像。”

83惊喜欲狂 [ jīng xǐ ruò kuáng ]

解释 既惊又喜,高兴得都要发疯了。形容喜出望外,过于兴奋的情壮。

出处 宋·洪迈《夷坚志·乙志卷九·胡氏子》:“胡惊喜欲狂,即与偕入室,夜分乃去。”

84打草蛇惊 [ dǎ cǎo shé jīng ]

解释 见“打草惊蛇”。

出处 《景德传灯录·省念禅师》:“问:‘四众围观,师说何法?’师曰:‘打草蛇惊’”

85惊才绝艳 [ jīng cái jué yàn ]

解释 见“惊才绝艳”。

出处 清·王晫《今世说·企羡》:“彭羡门惊才绝艳,词家推为独步。”清·梁章钜《浪迹丛谈·刘英初编修》:“英初本惊才绝艳,而近作大不如前,同人比之江郎才尽。”

86惊耳骇目 [ jīng ěr hài mù ]

解释 耳闻目见后内心震惊。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须臾,云晦雷发,惊耳骇目。”

87惊采绝艳 [ jīng cǎi jué yàn ]

解释 谓文采惊人,辞藻华美。

出处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

88相惊伯有 [ xiāng jīng bó yǒu ]

解释 伯有:春秋时郑国大夫良霄的字,相传他死后鬼魂作祟。形容无缘无故自相惊扰。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七年》:“郑人相惊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则皆走,不知所往。”

89瞪眼咋舌 [ dèng yǎn zé shé ]

解释 睁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神情紧张或很吃惊。同“瞪目结舌”。

出处 康濯《腊梅花 徐水平原的白天黑夜》:“但她们干那新鲜事儿的气魄很快就镇住了大家,叫大家不能不瞪眼咋舌。”

90愤风惊浪 [ fèn fēng jīng làng ]

解释 狂风骇浪。

出处 《南史·梁纪中·武帝下》:“[武帝]便投劾星弛,不复寝食,倍道就路,愤风惊浪,不暂停止。”

91惊心悼胆 [ jīng xīn dào dǎn ]

解释 悼:战栗。形容恐惧到极点。

出处 清 章炳麟《新方言 释言》上卷:“今人言惧,犹曰惊心悼胆。”

92失惊打怪 [ shī jīng dǎ guài ]

解释 形容神色慌张或动作忙乱。也指大惊小怪。

出处 宋 洪迈《夷坚三志已 善谑诗词》:“后人多少继遗踪,到我便失惊打怪。”

93惊师动众 [ jīng shī dòng zhòng ]

解释 比喻惊动很多人来做一件事。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5回:“只怕燕窝我们家里还有,与你送几两。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宜,又不惊师动众的。”

94耽惊受怕 [ dān jīng shòu pà ]

解释 担受惊吓。

出处 元 刘致《端正好 上高监司》:“受官差在旅途,耽惊受怕过朝暮,受了五十四站风波苦。”

95高世骇俗 [ gāo shì hài sú ]

解释 高世:超出世人;骇:惊吓,震惊。具有令一般人吃惊的才能。比喻才智超群。

96鹤怨猿惊 [ hè yuàn yuán jīng ]

解释 形容对官场厌倦,有意归隐的心情。

出处 宋·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词:“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

97妙语惊人 [ miào yǔ jīng rén ]

解释 妙语:有深意或动听的语言。绝妙动听的语言令人吃惊。

98鬼哭神惊 [ guǐ kū shén jīng ]

解释 形容极度惊恐。

出处 《水浒传》第七十回:“张清带住枪杆,去锦袋中摸出一石子。手起处真似流星掣电,石子来吓得鬼哭神惊。”

99惊鸿艳影 [ jīng hóng yàn yǐng ]

解释 惊鸿:轻捷飞起的鸿雁。形容女子轻盈艳丽的身影。多就远望而言。

出处 清·王韬《鹃红女史》:“遥见楼头有一女子凭栏临波凝睇,素妆淡服,丰神绝世,惊鸿艳影,湖水皆香。”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