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不愿意读书的成语

形容不愿意读书的成语


1不学无术 [ bù xué wú shù ]

解释 术:技术;技艺。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霍光传赞》:“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

2走马观花 [ zǒu mǎ guān huā ]

解释 骑在跑着的马上看花。比喻匆忙、粗略地观察了解。走:跑。

出处 唐 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3一目十行 [ yī mù shí háng ]

解释 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出处 宋 刘克庄《杂记六言诗》诗:“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4三心二意 [ sān xīn èr yì ]

解释 又想这样又想那样;犹豫不定。常指不安心;不专一。

出处 元 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争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

5不求甚解 [ bù qiú shèn jiě ]

解释 甚:很;解:了解;理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现多指学习、办事等不认真;不求深入了解。

出处 晋 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6心不在焉 [ xīn bù zài yān ]

解释 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焉:古汉语助词;相当于“于此”。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7漫不经心 [ màn bù jīng xīn ]

解释 漫:随便;不受约束;经心:在意;留心。说话办事不用心考虑;随随便便;不在乎。

出处 明 朱国桢《涌幢小品 存问》:“近见使者至城外,仅主家周旋,有司漫不经心。”

8囫囵吞枣 [ hú lún tūn zǎo ]

解释 囫囵:整个儿;完整的。指不加咀嚼;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缺乏思考;笼统地含糊地吸收知识。

出处 宋 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慢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囵吞个枣。”

9敷衍搪塞 [ fū yǎn táng sāi ]

解释 做事马马虎虎应付一下,塞责了事。

出处 《文明小史》第十一回:“抄上几十联,也可以敷衍搪塞。”

10得过且过 [ dé guò qiě guò ]

解释 得:能够;且:姑且。只要勉强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形容胸无大志;没有长远打算;也指工作敷衍了事;不负责任。

出处 元 无名氏《小孙屠》戏文第四出:“孩儿,我听得道你要出外打旋,怕家中得过且过,出去做甚的?”

11虎头蛇尾 [ hǔ tóu shé wěi ]

解释 头大像老虎一样;尾巴像蛇一样细。比喻做事有始无终;起初声势很大;后来劲头很小。

出处 元 康进之《李逵负棘》第二折:“则为你两头白面搬兴废,转背言词说是非,这厮狗行狼心,虎头蛇尾。”

12张冠李戴 [ zhāng guān lǐ dài ]

解释 冠:帽子。把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比喻弄错了事实或对象。

出处 明 田艺蘅《留青日札 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13视而不见 [ shì ér bú jiàn ]

解释 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没看见。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知北游》:“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

14目不识丁 [ mù bù shí dīng ]

解释 丁:表示最简单的字。形容连一个字也不认识。

出处 《旧唐书 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15游手好闲 [ yóu shǒu hào xián ]

解释 游手:闲着手不干事;好闲:喜欢安逸。游荡懒散;不愿意参加劳动。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章帝纪》:“今肥田尚多,未有垦辟,其悉以赋贫民,给与粮种,务尽地力,勿令游手。”

16好逸恶劳 [ hào yì wù láo ]

解释 好:喜爱;逸:安闲;恶:讨厌;憎恨。贪图安逸;厌恶劳动。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郭玉传》:“其为疗也,有四难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不强,不能使药,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

17无所事事 [ wú suǒ shì shì ]

解释 无:没有;事事:从事某种事情。闲着什么事都不干。

出处 明 归有光《送同年丁聘之之任平湖序》:“然每晨入部升堂,祗揖而退,卒无所事事。”

18朝三暮四 [ zhāo sān mù sì ]

解释 原比喻使用诈术;进行欺骗。后比喻经常变卦;反复无常。

出处 庄周《庄子 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19冥顽不灵 [ míng wán bù líng ]

解释 冥:本指昏暗;引申为愚昧;顽:顽固;难开化;灵:聪明敏锐。形容无知的愚昧;不聪明;难开化。

出处 唐 韩愈《祭鳄鱼文》:“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刺史虽有言,不闻不知也。”

20玩物丧志 [ wán wù sàng zhì ]

解释 指迷恋于所玩赏的事物而消磨了积极进取的志气。

出处 《尚书 旅獒》:“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21饱食终日 [ bǎo shí zhōng rì ]

解释 终日:整天。整天吃得饱饱的;指无所作为。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22浮光掠影 [ fú guāng lüè yǐng ]

解释 浮光:水面上的反光。掠影:一闪而过的影子。比喻观察不细致或印象很不深刻;像水上的反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一晃就过去了。

出处 唐 禇亮《临高台》诗:“浮光随日度,漾影逐波深。”

23面目可憎 [ miàn mù kě zēng ]

解释 面目:面貌;可憎:令人厌恶。相貌丑陋;令人厌恶。

出处 唐 韩愈《送穷文》:“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

24敷衍了事 [ fū yǎn liǎo shì ]

解释 敷衍:将就应付;不认真。了:了结。将就应付地把事办了。指做事不认真;缺乏责任心。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4回:“不但上宪跟前兄弟无以交代,就连着老哥们也不好看,好像我们敷衍了事,不肯出力似的。”

25骄傲自满 [ jiāo ào zì mǎn ]

解释 自高自大;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

出处 宋 王明清《挥麈后录》第八卷:“既登宥密,颇骄傲自满。”

26一曝十寒 [ yī pù shí hán ]

解释 曝:晒。原意是说,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27好学不倦 [ hào xué bù juàn ]

解释 倦;厌倦。爱好学习;从不厌倦。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楚世家》:“昔我文公,狐季姬之子也,有宠于献公,好学不倦。”

28一叶障目 [ yī yè zhàng mù ]

解释 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出处 毛泽东《论持久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

29不耻下问 [ bù chǐ xià wèn ]

解释 不耻:不以为耻辱;下问:降低身份请教别人。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求教。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何晏集解:“下问,谓凡在己下者。”

30过门不入 [ guò mén bù rù ]

解释 经过家门而不回家。形容忠于职守,公而忘私。

出处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

31好为人师 [ hào wéi rén shī ]

解释 好:喜欢;为:做;当。喜欢做别人的老师。指不谦虚;喜欢以教育者自居。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上》:“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32令人作呕 [ lìng rén zuò ǒu ]

解释 呕:想吐;恶心。形容使人厌恶。

出处 梁遇春《黑暗》:“一面是令人作呕的名士,一面是令人作呕的俗物。”

33胸无点墨 [ xiōng wú diǎn mò ]

解释 肚子里没有一点墨水。旧指人没有文化。点:一点;比喻极小;墨:墨水;比喻学问。

出处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师自赞曰:‘匙桃不上个村夫,文墨胸中一点无;曾把空虚揣出骨,恶声赢得满江湖。’”

34有始无终 [ yǒu shǐ wú zhōng ]

解释 有开始;没有结尾。指做事不能坚持到底。

出处 汉 扬雄《法言 孝至》:“或问:‘德有始而无终与有终而无始也,孰宁?’”

35刺股悬梁 [ cì gǔ xuán liáng ]

解释 刺股:用锥子扎大腿;悬梁:以绳系头;悬屋梁上。用锥子刺大腿;把头发拴在房梁上。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第363卷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36贪图安逸 [ tān tú ān yì ]

解释 追求个人享受。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9回:“你若是借口不肯前去,便是贪图安逸,在家恋着妻子,乃是不孝之子。”

37语言无味 [ yǔ yán wú wèi ]

解释 语言空洞干巴没有味道。形容说话写文章枯燥无味。

出处 唐 韩愈《送穷文》:“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

38贫嘴薄舌 [ pín zuǐ bó shé ]

解释 贫:唠叨令人厌烦;贫嘴:絮絮叨叨;使人厌烦;薄舌;不忠厚;老实。形容人爱说话;言语又尖酸刻薄;惹人生厌。

出处 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五卷:“叵耐邻里有一班荡子弟,平日见王媪是个俏丽孤孀,闲常时倚门靠壁,不三不四,轻嘴薄舌的狂言挑拨。”

39贫嘴贱舌 [ pín zuǐ jiàn shé ]

解释 指话多而尖酸刻薄,使人厌恶。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5回:“黛玉道:‘什么诙谐!不过是贫嘴贱舌的讨人厌罢了。’”

40深恶痛绝 [ shēn wù tòng jué ]

解释 深:很;十分;恶:厌恶;痛:痛恨;绝:极点。指对某人或对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斯可谓之乡愿矣 宋 朱熹集注:“过门不入而不恨之,以其不见亲就为幸,深恶而痛绝之也。”

41深恶痛疾 [ shēn wù tòng jí ]

解释 恶:厌恶;痛:痛恨。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斯可谓之乡愿矣” 宋 朱熹集注:“过门不入而不恨之,以其不见亲就为幸,深恶而痛绝之也。”

42勤学苦练 [ qín xué kǔ liàn ]

解释 认真学习,刻苦训练。

出处 老舍《文艺学徒》:“在他的一幅作品里,四妙咸备,样样表现着他终生勤学苦练、奋斗不懈的精神。”

43朽木不雕 [ xiǔ mù bù diāo ]

解释 朽坏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上进,无法成材。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44贫嘴恶舌 [ pín zuǐ è shé ]

解释 同“贫嘴贱舌”。

出处 老舍《骆驼祥子》:“他天生来的不愿多说话,所以也不愿学着城里人的贫嘴恶舌。”

45困而不学 [ kùn ér bù xué ]

解释 困:困惑,不明白。困惑不明白却不肯学习。

出处 《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46目不识书 [ mù bù shí shū ]

解释 谓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不甚识字或不识字。

出处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第16卷:“目不识书,而能口占作诗,颇有才思。”

47目不知书 [ mù bù zhī shū ]

解释 见“目不识书”。

出处 清·侯方域《豫省试第一》:“后赵石勒目不知书,然常使人读《汉书》,勒卧听之。”

48轶事遗闻 [ yì shì yí wén ]

解释 世人不大知道的事迹和传说。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出处 刘师培《论说部与文学之关系》:“故单辞只义,轶事遗闻,咸笔之于书,以冀流传久远。”

49深恶痛嫉 [ shēn è tòng jí ]

解释 见“深恶痛绝”。

出处 鲁迅《伪自由书·“以夷制夷”》:“揭开了‘以华制华’的黑幕,他们竟有如此的深恶痛嫉,莫非真是太伤了此辈的心么?”

50恶湿居下 [ wù shī jū xià ]

解释 厌恶潮湿却住在低洼的的地方。比喻行动跟愿望相违背。

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住。”

51疾首蹙额 [ jí shǒu cù é ]

解释 疾首:头痛;蹙额:皱眉。形容厌恶、痛恨的样子。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下》:“举疾首蹙額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52以夷制夷 [ yǐ yí zhì yí ]

解释 夷:旧时泛指外族或外国。利用外族或外国之间的内部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其力量。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邓训传》:“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

53尖酸刻薄 [ jiān suān kè bó ]

解释 说话带刺,待人冷酷。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66回:“舜英姐姐安心要尖酸刻薄,我也不来分辨,随他说去。”

54爱生恶死 [ ài shēng wù sǐ ]

解释 爱:喜爱;恶:厌恶。喜爱生存,厌恶死亡。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26回:“可见爱生恶死,亦是物之恒情。”

55以华制华 [ yǐ huá zhì huá ]

解释 华:中国人;制:控制。用中国人控制中国人。

出处 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它将更厉害地进行其‘以华制华’的政治进攻和‘以战养战’的经济侵略。”

56眼中拔钉 [ yǎn zhōng bá dīng ]

解释 比喻除去心中最痛恨的人。

出处 《新五代史 杂传八 赵在礼》:“在礼在宋州,人尤苦之;已而罢去,宋人喜而相谓曰:'眼中拔钉,岂不乐哉?'”

57贫嘴滑舌 [ pín zuǐ huá shé ]

解释 同“贫嘴贱舌”。

出处 刘绍棠《蒲柳人家》:“打明天清早起,不许你再跟大姑娘小媳妇儿贫嘴滑舌。”

58勤学好问 [ qín xué hǎo wèn ]

解释 勤奋学习,不懂的就问。比喻善于学习。

出处 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它而今是勤学好问,便谥之以文。”

59人神共嫉 [ rén shén gòng jí ]

解释 人与神都憎恨厌恶。极言民怨之甚。

出处 唐·韩愈《黄家贼事宜状》:“实由自邀功赏,造作兵端,人神共嫉,以致殃咎。”

60人神同嫉 [ rén shén tóng jí ]

解释 见“人神共嫉”。

出处 杨玉如《辛亥革命著记》第五章:“虐政密如蛛网,生民坠于涂炭,人神同嫉,天地不容。”

61好佚恶劳 [ hǎo yì è láo ]

解释 见“好逸恶劳”。

出处 刘师培《论说部与文学之关系》:“要而论之,此三类者,均由学士大夫,好佚恶劳,惮著书之苦,复欲博著书之名,故单辞只义,轶事遗闻,咸笔之于书,以冀流传久远。”

62要而论之 [ yào ér lùn zhī ]

解释 犹言要而言之。概括地说,简单地说。

出处 《天讨 豕韦之裔〈普告汉人〉》:“要而论之,满人之人中国也,据其土地山河,窃棋子女玉帛……固古人所谓倒行逆施者矣。”

63痛深恶绝 [ tòng shēn wù jué ]

解释 极端痛恨、厌恶。

出处 老舍《四世同堂》二二:“他似乎已痛深恶绝了大哥,因为大哥竟敢公然与冠家为敌,帮着钱默吟和金三爷到冠家叫闹,打架。”

64天地不容 [ tiān dì bù róng ]

解释 天地:天地之间,人世间。容:宽容。天地所不能容纳。指大逆不道、罪孽深重的人与事。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七卷:“若有苟且,天地不容。”

65众好众恶 [ zhòng hào zhòng wù ]

解释 众人喜爱或众人厌恶。

出处 《论语·卫灵公》:“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66鹦鹉学语 [ yīng wǔ xué yǔ ]

解释 鹦鹉:一种能学人发音的鸟。鹦鹉模仿人学习讲话。比喻没有主见,人云亦云。亦作“鹦鹉学舌”。

67恶紫夺朱 [ wù zǐ duó zhū ]

解释 紫:古人认为紫是杂色;夺:乱;朱:大红色,古人认为红是正色。原指厌恶以邪代正。后以喻以邪胜正,以异端充正理。

出处 《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68恶不去善 [ wù bù qù shàn ]

解释 不因为厌恶某人而否定他的优点。

出处 左丘明《左传 哀公五年》:“私仇不及公,好不废过,恶不去善,义之经也。”

69龟厌不告 [ guī yàn bù gào ]

解释 指屡加龟卜,致使龟灵厌恶,不再以吉凶告人。比喻很有效的东西,过度使用也会失灵。

出处 《诗经·小雅·小旻》:“我龟既厌,不我告犹。”

70至于此极 [ zhì yú cǐ jí ]

解释 至:到。到了这般绝境。指痛苦到了极点。

出处 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下》:“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71文章憎命 [ wén zhāng zēng mìng ]

解释 憎:厌恶。文章厌恶命运好的人。形容有才能的人遭遇不好。

出处 唐 杜甫《天末怀李白》诗:“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72私仇不及公 [ sī chóu bù jí gōng ]

解释 及:到。虽有私人仇恨而不伤害公家之事。

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哀公五年》:“私仇不及公,好不废过,恶不去善,义之经也。”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