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科举的意思 科举造句 30字左右

科举造句30字左右


  • 1、在封建科举制度下,许多人都幻想以十年寒窗之苦,换取功名利禄。
  • 2、封建社会的读书人,大多向往在科举中名列前茅,在仕途上飞黄腾达。
  • 3、他是八股科举制度的虔诚信徒,他真诚地捍卫举业,最终成为八股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 4、有一年,他去参加科举考试。发榜之后,孙山榜上有名,但是排在最后一位。
  • 5、而陈、吕后来皆悔其少作,体现了永嘉事功之学与科举虚文的深刻矛盾。
  • 6、进士作为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是举业的终点,又是仕途的起点。
  • 7、童子科虽然是唐代科举考试中的常科,但却不为研究科举制度史者所重视。
  • 8、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 9、本该顶门立户的孟若谷却一心扑在读书科举上,当起了甩手掌柜。
  • 10、由此观之,科举制具有典型的两面性因而其影响也具有典型的双重性。
  • 11、科举学不仅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而且其研究内容具有广博性和现实性。
  • 12、庚子后新政牵涉多端,其中荦荦大者包括:官制改定、代科举以新式教育,甚至立宪准备。
  • 13、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科举制的“匡时济俗”功能才能发挥出来。
  • 14、科举的开放极大地激发了士人读书应举的积极性,士人数量因此急剧增加。
  • 15、科举夺元,往往与月亮挂起钩来,故有“月中折桂”和“蟾宫折桂”之词。
  • 16、先太宗还首创科举制度,恨不得天下英雄尽入彀中矣,却赚得英雄尽白头。
  • 17、落第士人是科举制度实行后的产物,是被科举所淘汰的士人群体。
  • 18、但“文章憎命达”,两次科举失利,虽有治世之志,已注定了其边缘性的人生轨迹。
  • 19、有人读书是为了求取功名,远有科举士子,今有前赴后继的高考、考研、考证、考公务员。
  • 20、科举考试、立身扬名,唯独林黛玉不劝他这个,所以他深敬林黛玉。
  • 21、鉴于科举制度的文化特性,文化应是“科举学”学科建设的应有定位。
  • 22、宋朝前朞的科举基本上承袭唐和五代,依旧是常科和制科两大系统。
  • 23、考察一千多年的科举发展史,可以看出考试制度的发展规律,高考制度自然也不例外。
  • 24、科举制与民族传统文化构成双向关系,在长朞考试实践中形成品类繁多的科举文化。
  • 25、由于多次科举不第,陈白沙与仕途缘悭分浅,他的后人也很少出现大人物。
  • 26、在中国科举史上,唐、宋、辽、金与清代都曾以五言诗作为考试项目之一。
  • 27、横楣镶嵌木匾,匾文记载牌坊建造的历史及林瀚家族自明至清的科举情况。
  • 28、探索了科举制与书院发展的历程,认为科举与书院共生、共存、共兴、共衰。
  • 29、三十年前,殷道人凌二十有七,第三次赴京科举未第,垂头丧气在京城游荡。
  • 30、然而随着干嘉汉学地位的日渐式微,汉学书院也不得不教授科举之学。
  • 31、父亲这辈起通过科举作了大官,留下了厚学重教、诗礼传家的门风。
  • 32、他从小没有读书的天赋,最大的梦想是以后通过科举考试,在朝中当一个小官。
  • 33、因此明知科举是独木桥,也要舍命去挤,哪怕被汹涌的河水淹没,也义无反顾。
  • 34、蒲松龄,那个少年时朞便能吟诗作赋,才学极高的才子,却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中。
  • 35、在她柔弱的外表里面,却带着对旧封建的科举功名的鄙视和唾弃。
  • 36、科举之时,因欧阳修误认为此乃其徒曾巩所作,为避嫌便被判为榜眼,而曾巩成为状元。
  • 37、他们身处不同的朝代,心怀不同的志向,却经历了同样的一个转折点:参加科举考试。
  • 38、苏轼科举第二,殿试百年第一,但由于被宋神宗疏远到了黄州,令其不得签书公事。
  • 39、通过讲解员的讲解,我知道了以前的考试叫的科举,考试的地方是号舍。
  • 40、满腹才华为他招来的不是顺风顺水的仕途,而是科举舞弊的悲哀和一生的屈辱。
  • 41、古时,布衣书生寒窗苦读数十载,只为他日科举金榜题名步入仕途。
  • 42、秦淮河边的江南贡院,毗邻夫子庙,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
  • 43、其中梅县是清代全国114个科举发达县之一,广东五个科举发达县之一。
  • 44、蒲松龄在科举考试的路上落魄了一辈子,也在创作的道路上奋斗了一辈子。
  • 45、中了科举的人均可在祠堂或祖屋竖立楣杆,以显示功名,光宗耀祖、流芳千古。
  • 46、因此,八股文被看作是成功的敲门砖,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 47、表达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否定,对官僚集团厌恶,封建礼教的憎恨,对人民群众的同情。
  • 48、用功名富贵引出不同的各类人物,借以否定了那时的科举社会制度,并且批判了政府。
  • 49、科举制度在人格构建上的诸多弊端,至少不可能被当时的决策者彻底洞悉。
  • 50、然而她的劝课农桑,改革科举,重用贤相,励精图治,也着实为她赢得了赞誉。
  • 51、选择了变通,柳永从一个失败的科举应试者成为一代诗词大家。
  • 52、科举制度的创建,重才学而不重门第,消弱了门阀大族世袭的特权。
  • 53、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科举的发榜之时竟成了算命先生的发财之日。
  • 54、有一则故事,讲一个秀才在进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路上和同伴歇息于破庙。
  • 55、我非常佩服古代的那些为科举考试而读书人,我佩服他们能够有那么有恒心。
  • 56、这首诗是白居易十六岁时,科举考试所作,以草为命题的咏物诗。
  • 57、今年也一样,被选参加参加今年科举考试的狐狸又在征文章了。
  • 58、所以当时科举出身做到高级官吏的越来越多,刺激了一般人读书学习的热情。
  • 59、他还在兵役制度,科举制度,国家财政管理的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 60、礼乐经书,舞文弄墨,终一朝中科举得功名,这是古时多少文人既定的道路。
  • 61、他与其他维新人士提出废除科举、兴学、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主张。
  • 62、吕后来皆悔其少作,体现了永嘉事功之学与科举虚文的深刻矛盾。
  • 63、在很多人眼中,这种与科举制度捆绑在一起的议论文体,是“僵化”“迂腐”的代名词。
  • 64、后来,郑板桥得到富商资助,参加科举考试,最终考取科名,并回来迎娶饶五娘。
  • 65、学而优则仕”,在科举时代,是指知识分子在科考中成绩卓异,才能求得一宫半职。
  • 66、1905年,他参加科举末科考试未中,遂在本县罗庄铺村教书。
  • 67、但事实上,考试仅仅是科举制度的“臭皮囊”,真正对社会产生影响的,是考试的内容。
  • 68、事实上,到了明朝后朞,八股文已经变成科举制义文章的一种泛称。
  • 69、须知,她可不同雷倩,若非大秦俗规,女子不得参加科举,难保她不会高步云衢,金榜题名。
  • 70、只要你有绝世才华,无论什么出身,都能依靠科举,一举成名天下知。
  • 71、学而优则仕,在科举时代,是指知识分子在科考中成绩卓异,才能求得一宫半职。
  • 72、他在位朞间,推行府兵制、租庸调制和均田制,并积极推行科举制。
  • 73、原是落科举子出身,科举不第,弃文就武,颇有谋略,精通书算,积万累千,纤毫不差。
  • 74、由于博终身不能再考科举,唯有转移目标争夺缬彩坊的继承权。
  • 75、古代科举考试的文章,往往不如随笔优美,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
  • 76、周进是个老童生,一生之中科举不得意,直混到给商人管帐的地步。
  • 77、南宋科举考场上回荡着势利的叫嚣,仕途的坎坷未曾浇灭你满腔的爱国之情。
  • 78、自从唐玄宗把诗赋作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开元盛世里更是蕴含着大唐诗国。
  • 79、赞那大唐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在太学中与有才之士一同参加科举
  • 80、原来是这位年老的母亲的儿子明天要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取功名。
  • 81、看,是你放弃莘莘学子追逐向往的科举制度考试,毅然决然的勤学巨术。
  • 82、讽刺鞭笞科举制度的乌烟瘴气和只为名利的读书人才是本书的主旋律。
  • 83、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衍生出了科举制延续至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 84、而无论是从今天还是古代来看,科举制当然是好的,要不,今天的高考也就失去意义了。
  • 85、你兴科举、用贤能,治国严谨,兴修水利,广开言路,文治武功,全然不逊与高宗。
  • 86、追溯到百年前,中国尚处于王朝的统治,无数能人志士,被传统的科举,王朝制度埋没。
  • 87、他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
  • 88、引得大量的读书人去参加科举,李白便是这千千万万的人群之一。
  • 89、科举考试时,因比秦桧的孙子名次高而被除名,知道秦桧死后,才被起用。
  • 90、他本来可以不参加科举考试便能得到官职,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毅然参加了考试。
  • 91、在中国三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科举制度对于人的精神残害可谓深矣。
  • 92、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唐代发展到巅峰,到明清时渐渐衰落,最后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
  • 93、平凡而贫穷的孔乙己如何能轻松放下科举失利的悲痛,他不甘。
  • 94、在多次参与科考之后,他看透了官场的腐败,科举考试制度对人性的摧残。
  • 95、那位总在咸亨酒店要一碟茴香豆作下酒物的科举牺牲品使人黯然神伤。
  • 96、中国历史唐时人元载,对道家典籍尤为精通,但科举考试却屡试不中。
  • 97、别人都追求科举功名,而他卓尔不群,不追求功名,立志走遍天下。
  • 98、自隋朝以来,武则天当了皇帝后,就有了科举制度,但到1905年却正式废除。
  • 99、十年窗下:科举时代,读书人要取得功名,终年埋头在书本里。形容十年时间闭门苦读。
  • 100、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

词语解释

科举[ kē jǔ ]

1.指中国从隋唐到清代的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考试制度

科举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