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科举的意思 科举造句 50字左右

科举造句50字左右


  • 1、唐人在入仕前、为官中、致仕后皆与自己的别墅息息相关,是他们读书科举、自娱游乐、修道习禅和疗养归宿的地方。
  • 2、这也难怪,高考本来就是件举世瞩目的大事,再加上一个颇有些科举时代流风遗韵的“状元”头衔,人们的想象力很容易就被激发起来。
  • 3、伍湛记及第粥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全称“三元及第粥”,是取古时科举考试高中头名的“状元”、“会元”和“解元”的意思而命名的。
  • 4、封建时代科举制度以连中乡试、会试、殿试榜首的解元、会元、状元为三元及第,酒家之取名大三元,即寓意为“酒家榜首,食肆班头”。
  • 5、黄巢向全国发布檄文,揭露了唐朝宦官专权、官吏贪暴、纲纪败坏、科举失才等弊政,提出了“禁刺史殖财产,县令犯赃者族”。
  • 6、庙内设有中国科举制度陈列馆,"育才"、"兴贤"、"仰高"三座牌坊气宇轩昂,分别代表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和对孔子的敬慕。"。
  • 7、科举考试对他俩来说比什么蚂蚁或者和尚的预言要重要得多,他们很快就忘了这回事,继续赶往京城,一路温习功课。
  • 8、在以学堂取代科举的选士制度下,法政教育因其独特的培养目标被世人视为入仕的终南捷径,法政学科因此成为求学者的首选科目。
  • 9、科举时代,这类事件本身就多,而清代科举如儿戏,百弊丛生,这类范进式的考生的故事,屡见不鲜,也不知害了多少人的性命。
  • 10、南宫世家世代书香门第,都说学而优则仕,然而南宫世家却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禁止所有南宫家族子弟参加科举,更别说担任官职。
  • 11、大唐天宝十四年二月,帝都长安举行一年一度的科举考试,天下读书之人皆怀着满腔热情奔赴长安,志在高中皇榜、一举成名。
  • 12、他把这科举考试看作是一种浮名,我现在没考中,我把浮名换浅斟低唱,就是在歌伎酒楼,就是和歌伎、乐工交往,去写词、唱词。
  • 13、他们中有一些人已经通过了科举考试,成为朝廷官员,但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被贬职了,另一些从来没能一举得中。
  • 14、因此,当隋唐时朞开始以统一的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员的时候,这一新的选才制度对天下的读书人来说,不啻"再生父母"。
  • 15、贾政所谓的“浓诗艳词”,指的是不入科举之道,偏重于文学价值的诗词曲赋,尤其是青春少年喜读的带有浪漫色彩的诗词。
  • 16、然自科举之业盛,士皆驰骛于记诵辞章,而功利得丧分惑其心,于是师之所教,弟子之所学者,遂不复知有明伦之意矣。
  • 17、好好的一个绝世才子,岂能因那些妒贤嫉能的小人,几句妒忌之语而埋没呢!在茶过三巡后,韩愈向李贺说起这次为他争取科举的经过。
  • 18、蒙古贵族起于漠北,不重视科举,灭金后,只举行过一次科举考试,此后废除科举近八十年,彻底断绝了儒生的仕进之途。
  • 19、只不过,这个世界考功名的方式,和白一凡记忆中的科举考试截然不同,不考经史子集,不考诗词歌赋,不考策论时文,不考八股文章。
  • 20、科举兴盛,文化璀璨,吟风弄月,诗词歌赋,乐此不疲,文人甚多,雅士不少,文重武轻,士农工商,读书为首,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 21、总之,吴敬梓以他独具匠心的讽刺对比手法,对范进及其周围众人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嘲笑,从而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 22、孔乙己也最终因为没有通过科举考试,而去丁举人家里偷书被抓住打断了双腿,在极度的饥寒交迫的困苦环境中痛苦地死去。
  • 23、他跪在佛前,祈祷万千,却始终不明白,他到底要什么,他下山正赶上京城科举考试,他祈求佛,让他考取功名,佛应了他的请求。
  • 24、官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
  • 25、最后我们还去了东岙文化礼堂表演了节目,这个节目让我们都穿上了古人衣服,成了古人,还让我们知道了古代科举考试制度。
  • 26、这是带有古代官僚体制的选拔制度色彩的科举文化,其实与现代社会主义制度和文化发生了偏位不代沟,或者说它已经落伍啦。
  • 27、爸爸告诉我,保和殿是古代科举考试中数一数二的人参加殿试的地方,第一名当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
  • 28、欧阳询为了观摩学习索靖书写的碑石,在碑石下整整学习了三天;考中科举时的颜真卿为学习书法也两次辞官不就,远奔洛阳。
  • 29、要知道,宋朝注重文教,科举考试人才辈出,在官场上有着一份工作多么困难!但你,却不管那么多,辞官回乡,披麻戴孝,守丧三年。
  • 30、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颁布求贤诏命,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让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
  • 31、在封建时代,在一个以科举致仕为荣的古代中国,霞客终身云游四海,寄情山水而不屑于仕途,专心研究地理而不求取名利。
  • 32、徐霞客当年放弃科举,游历天下,留下了一篇篇字字珠玑的精美游记,可在当时的人看来,这远不如考取功名来得有用。
  • 33、他们开始整治科举制度,只在具体操作规程上着眼,出了很多新点子,又遇到很多新障碍,消消停停千余年,终于没有走通。
  • 34、……原来,害死孔乙己的不是他那好喝懒做、无所事事的坏性格,而是隐藏在深深夜幕中的科举制以及在阳光中披着人皮的魔鬼!
  • 35、因为你在贾府中人际关系好,所以他们说你处事圆滑;因为你总劝宝玉好好读书考科举,所以他们说你思想古板。
  • 36、自己的怀念与解读,天涯海角上的特殊文化,科举制下的现象与反思,还有嵇康的造诣才气与境界令观之的每个人叹服。
  • 37、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
  • 38、秦始皇为统一六国而坚持不懈地用生命努力着;隋文帝为社会民生富庶坚持以身作则着;唐太宗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坚持完善科举制。
  • 39、父亲是医生,但医生只不过是个下品的职业,父母对自己寄予了厚望,希望自己能通过科举考取功名,提高自家的社会地位。
  • 40、孔乙己的一生是可悲的,他出口成章,少时必定饱读诗书,希望通过科举,改变命运,过上安稳舒适的日子,也不枉昔日囊萤映雪,寒窗苦读。
  • 41、不知道当年升沉于落第和及第狂潮中的书生,有几个曾突然领悟到科举对自己的人格损害?但一定有人曾觉醒过。
  • 42、从隋唐时开始的科举制度,到现在的高考选拔人才,规则使优秀者更为闪耀,赢得世人的尊重;规则使投机取巧者,自食其果,臭名昭着。
  • 43、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又与科举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
  • 44、三是武则天用人不看门第,不问你是否是高级官吏的子孙,而是看你是否有政治才能,因此特别注意从科举出身者中间选拔高级官吏。
  • 45、范进中举的前后,邻居对他的态度是截然不同,这反映了封建时朞科举制度造成的等级森严,这与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致死是一样的。
  • 46、他任用魏征等一批贤臣,采取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与民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建立民族友好关系的政策。
  • 47、僻处一隅的固始吴家,却是河南清代科举的一抹亮色,吴其浚的祖父、父亲、兄长都是进士,母亲是翰林院庶吉士许家齐之女。
  • 48、后来经过科举考试后一举成名,被唐太宗李世明看中,授予他一个不小的官职,而且还要把文成公主下嫁给他,但是他坚决不肯答应。
  • 49、可正房里的杨氏却不乐意了,在她看来,唐钰身为庶子不思为家族专心营生却偏偏要去走科举之路,简直就是心怀叵测、其心可诛。
  • 50、比如盛唐时朞,由于科举制度的需要,干禄字势就成了时书的审美标准,人们从审美上关心的也都是实现这种书写的法度与功力。
  • 51、说是福建省福州府长乐县有个名叫陈振龙的读书人,科举不第,转而经商,往来于福建和吕宋,曾经在吕宋长朞定居。
  • 52、在“三元及第”四个大字的牌匾下,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位“三元”状元陈继昌的铜像更是成了许多父母告诫孩子好好学习的“教育基地”。
  • 53、郝天挺少年早慧,即以善作词赋着称,因早衰多疾,厌倦科举功名,以后虽曾得中进士,两次参加廷试,当了太学生,但无意于仕途。
  • 54、对于科举时代那些进京赶考的举子们来说,金榜题名前的磨难除了穷经皓首的苦读,还有长达数月的鞍马劳顿。
  • 55、孙悄公为进士,光华为贡生明经,孙清长子菁芬为贡生外翰,光荣长子万信贵为道光丙午科举从武魁,皆进登仕途。
  • 56、陈举人耐心地告诉徐特立: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八股文形式死板,是束缚人们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 57、古往今来,考试便是检测学生成绩的重要内容,古时,出现了科举制度,选拔有才能的人,现在,考试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
  • 58、如今又到了一学朞一度的科举考试,我给自己设了一个竞争对手,就是余悦,能不能超越她就看这次科举试卷的最后一题治国方案。
  • 59、孔乙己最怕别人说他没中秀才,范进也总想着自古无场外举人,可见他们想的都是中榜,他们把科举看成是向上爬的救命绳。
  • 60、终于通过科举考取功名,但中进士以后被人一再贬官,但他初心不忘,那便是为民请命虽一再被攻击和排挤,他从不畏惧。
  • 61、只不过,我不是因为他好大喜功,荒淫无道,而是痛恨他实行了科举制度,从此让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和蝼蚁一般辛苦忙绿。
  • 62、江南贡院前一顶巨型的状元帽把我们的思绪一下拉到了古代,这里曾是科举重地,是赶考学子聚集苦读的圣贤之地。
  • 63、夫子庙是供奉孔子的庙宇,江南贡院是当时古代科举考试的考点,是中国第一所最高学府,也是中国四大文庙之一。
  • 64、李芳桂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但科举考试的失利却使他贴近了百姓生活,深入了戏曲艺术的研究,成为了一名有影响的秦腔剧作家。
  • 65、科举出身做到高级官吏的越来越多,这就大大刺激了诗人参加科举的积极性,更刺激了一般人读书学习的热情。
  • 66、他,青年时朞,苦读诗书,他壮年时朞,远游求官;他,中年时朞科举失败;他,老年时朞毒发身亡。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孟浩然。
  • 67、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这部电视剧记录了中国研究的导弹发展到成功,是一个多么伟大的科举,中国,我为你感到骄傲。
  • 68、三是贾政宝玉父子围绕着走什么人生道路而展开的矛盾,它涉及到宗教教育科举入仕等制度,又是着网中的一条主线。
  • 69、再读这篇文章,我再也笑不出来。因为虽然孔乙己的悲剧有他自身的原因,但根源是因为冷酷无情的社会和罪恶的科举制度。
  • 70、还记得科举制度下出了不少照本宣科者,可如今工作五花八门,学科多种多样,学生却只能在考卷面前显得得心应手,着实令我费解。
  • 71、我没有高强的武力,无法保卫祖国;没有过人的文理,无法传扬祖国的文明传统;更没有精湛高超的科学技术,无法研究科举项目。
  • 72、我原以为,杜少卿如此豪爽是因为他家底厚,若是穷了也许也会像那些被科举制度腐坏的读书人那样渴望做官,渴望荣华富贵的生活。
  • 73、因为范进也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除去受科举制度毒害下的性格缺陷外,依旧还有母子情深,夫妻意浓的情感。
  • 74、在明代,夫子庙作为国子监科举考场,来应考的考生络绎不决,因此这里集中了许多服务行业,有酒楼、茶馆、小吃等等,所以才非常繁华。
  • 75、科举制度已经不存在了,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要勤奋刻苦,懂得活读书,读活书,长大后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 76、唐宋兴科举制度之时,舞弊者不尽其数,亦屡禁不止;论当今,舞弊手段更是五花八门,高科技亦助长其嚣张气焰,乃防不胜防。
  • 77、如果你认真去看,鲁迅先生的心思,是为了让世人思考封建教育的弊端,从而达到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的目的。
  • 78、我们首先来到了科举博物馆前,那里有两个小状元灯,他们踏着祥云,身旁放着文房四宝,手里还拿着写有:状元及第、金榜题名的卷。
  • 79、科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和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慨。
  • 80、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人们对知识的态度的改变,从远古社会的靠双手创造财富,逐渐出现科举制度,再后来发展成现在这样。
  • 81、我想问为什么,可是这科举制度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
  • 82、绕过太和殿的侧门,我们来到保和殿。据说,每年除夕,皇帝会在此宴请少数民族王公大臣。自干隆后朞,这里便成为举行科举殿试的场所。
  • 83、现在虽没有了科举,但还有考试,许多家长为了孩子以后的前途而让他们努力学习,有的甚至直接了当地告诉他们,好好学习才有出路。
  • 84、鱼儿最讨厌的女人是古代的武则天,因为她发明了科举,导致了现在的高考,我狠狠的点头,厌恶高考直接连接到了中考。
  • 85、庙内设有中国科举制度陈列馆,"育才"、"兴贤"、"仰高"三座牌坊气宇轩昂,分别代表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和对孔子的敬慕。
  • 86、张飞三人也不驱使,任由三匹马慢慢的走着,路上偶尔谈论这次科举,偶尔谈论天下大事,宋海多一身学问不俗,针砭时弊,字字切中要害。
  • 87、此人也是通过科举而进入朝中,为人性特俊拔,先依附贾似道,得以官运亨通,后见贾似道失势,转头痛批之,实为两面三刀之辈。
  • 88、胡说,就算不去科举,书,你也要读!立世存身怎能不知圣贤书中的微言大义?等你接了差事,每天还要读书,不可荒废。
  • 89、听闻科举考试将近,那臣女便出一个‘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生,走上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
  • 90、虽然有众多的落第者,但在“利出一孔”的科举制度中,少数几个人所演义的成才故事,依然能够激励多数人去成就万里挑一的神话。
  • 91、古人出名靠科举,今人出名靠网络。把自己的隐私与一个人分享,那是知己;和一群人分享,那是博客;跟全国人民分享,那叫网络红人!
  • 92、钱泳出身于名门望族却不事科举,这到底是因为家里有钱,不用稻粱谋,还是因为个性使然,已无史料可查,这在今天也有点不可思议。
  • 93、唐代规定,凡文武官员在朝堂上不守礼仪,罚一月俸;举凡推荐人才不当,处理公文稽迟,科举考试泄题,无故超假等失职行为,皆处罚俸。
  • 94、古代的人读书是为了光宗耀祖、科举成名,和我们现在有本质区别,这就是平等与不平等、自由与不自由的区别吧。
  • 95、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 96、书中,我听到孔子轻轻的叹息,他给君王的申明常被忽视,科举考试对孔子言语的断章取义,曲解了一个善良仁义、人性化的孔子。
  • 97、有人曾做过这样的调查:分别拿出一些科举状元与落第秀才的名单让人们进行辨识,看看谁至今依旧让人记住。
  • 98、相传,有位客家妇女将盐焗鸡给体弱多病的孩子食用,没想到孩子吃后身体逐渐恢复,并参加科举考试中了状元。
  • 99、在宋代,妻告夫是惊世骇俗,闻所未闻的异事,但她同时告发了张汝舟的科举考试作弊的欺君之罪,宋朝法律,妻告父,不论对错,坐牢两年。
  • 100、自古以来学习一直受人们的重视,而学习方法始终在不断改进。从历史上的科举制到现在小组合作学习。凸显出人们对学习重视。

词语解释

科举[ kē jǔ ]

1.指中国从隋唐到清代的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考试制度

科举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