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科举的意思 科举造句

科举造句


10字左右

  • 1、科举坎坷,干禄养亲尽力斯文。
  • 2、策论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文体。
  • 3、育人得三才八骏,科举喜榜上有名。
  • 4、甲榜,是清朝科举制度中进士的别称。
  • 5、唐末兵荒马乱,科举不继。
  • 6、皇帝为了调查科举,微服私访。
  • 7、劳工处展能就业科举
  • 8、是明、清科举取士书体僵化的产物。
  • 9、清代科举制度中一种庆贺仪式。
  • 10、唐代私学与科举制度

20字左右

  • 1、光前裕后是科举时代读书人最高的理想。
  • 2、他在小说中无情地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病。
  • 3、在科举时代,金榜题名是许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 4、明代科举以廷试之前三名为三元,即状元、榜眼、探花。
  • 5、当年,陈世美参加科举考试,获取功名之后,抛妻别子,另结新欢。
  • 6、乡试是科举考试中规模最大、竞争最为激烈的一级考试。
  • 7、唐,因循“干禄字书”,科举要求正字法,书楷书。
  • 8、有唐一代,文人因科举而逃禅与僧人因科举而还俗屡见不鲜。
  • 9、京中有人以长吉父名犯讳,说我不应参加科举
  • 10、古代的科举制度,就是通过逐级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吏。

30字左右

  • 1、在封建科举制度下,许多人都幻想以十年寒窗之苦,换取功名利禄。
  • 2、封建社会的读书人,大多向往在科举中名列前茅,在仕途上飞黄腾达。
  • 3、他是八股科举制度的虔诚信徒,他真诚地捍卫举业,最终成为八股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 4、有一年,他去参加科举考试。发榜之后,孙山榜上有名,但是排在最后一位。
  • 5、而陈、吕后来皆悔其少作,体现了永嘉事功之学与科举虚文的深刻矛盾。
  • 6、进士作为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是举业的终点,又是仕途的起点。
  • 7、童子科虽然是唐代科举考试中的常科,但却不为研究科举制度史者所重视。
  • 8、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 9、本该顶门立户的孟若谷却一心扑在读书科举上,当起了甩手掌柜。
  • 10、由此观之,科举制具有典型的两面性因而其影响也具有典型的双重性。

40字左右

  • 1、对于卢象升的科举地位来说,范文程的档次太低,若是强行攀交,反而不好,不如就当作道义之交。
  • 2、“桃李门墙开遍了,东风何时到梅花?”显然,他是想得到老师的一些鼓励,继续在科举中奋争。
  • 3、众所周知,大明朝是科举社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科举入仕金榜题名才是人生之正途。
  • 4、陈希亮不像苏洵一样年少荒嬉,他是个严以律己之人,自幼刻苦用功,但命运作弄,科举之路十分的不顺遂。
  • 5、科举制度在明清时代趋于成熟,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三场考试都拿第一,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元及第”。
  • 6、科举不但要考学问,还要考“钱”,每次落第,不仅意味着心血白费,还预示着有更多经费支出。
  • 7、其实也这也不奇怪,孟家偌大的家业,本该顶门立户的孟若谷却一心扑在读书科举上,当起了甩手掌柜。
  • 8、自隋唐以来,中举被称为“蟾宫折桂”,“桂林一枝”成为出类拔萃的代名词,科举考试称为“桂科”。
  • 9、辛亥,诏诸郡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骁壮超绝等伦、在官勤奋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四科举人。
  • 10、陛下,先皇陛下为大隋创下了盖世功勋!他登基后,先开创了科举制度,然后征发民众开凿南北大运河。

50字左右

  • 1、唐人在入仕前、为官中、致仕后皆与自己的别墅息息相关,是他们读书科举、自娱游乐、修道习禅和疗养归宿的地方。
  • 2、这也难怪,高考本来就是件举世瞩目的大事,再加上一个颇有些科举时代流风遗韵的“状元”头衔,人们的想象力很容易就被激发起来。
  • 3、伍湛记及第粥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全称“三元及第粥”,是取古时科举考试高中头名的“状元”、“会元”和“解元”的意思而命名的。
  • 4、封建时代科举制度以连中乡试、会试、殿试榜首的解元、会元、状元为三元及第,酒家之取名大三元,即寓意为“酒家榜首,食肆班头”。
  • 5、黄巢向全国发布檄文,揭露了唐朝宦官专权、官吏贪暴、纲纪败坏、科举失才等弊政,提出了“禁刺史殖财产,县令犯赃者族”。
  • 6、庙内设有中国科举制度陈列馆,"育才"、"兴贤"、"仰高"三座牌坊气宇轩昂,分别代表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和对孔子的敬慕。"。
  • 7、科举考试对他俩来说比什么蚂蚁或者和尚的预言要重要得多,他们很快就忘了这回事,继续赶往京城,一路温习功课。
  • 8、在以学堂取代科举的选士制度下,法政教育因其独特的培养目标被世人视为入仕的终南捷径,法政学科因此成为求学者的首选科目。
  • 9、科举时代,这类事件本身就多,而清代科举如儿戏,百弊丛生,这类范进式的考生的故事,屡见不鲜,也不知害了多少人的性命。
  • 10、南宫世家世代书香门第,都说学而优则仕,然而南宫世家却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禁止所有南宫家族子弟参加科举,更别说担任官职。

60字左右

  • 1、顾、黄、王坚持游击战,打了十几年,九死一生,还可坚持,康熙一开科举,还颁布特殊政策,对这些前朝义士开“博学鸿儒”科,免考入仕,黄宗羲就难办了。
  • 2、科举制度对整个唐代的士林心态、风俗习尚以及文学艺术产生过深远影响,尤其是对唐人出处进退的人生选择以及人生哲学的架构意义更为重大。
  • 3、第一个,自然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人物,眉州眉山人,科举进士,以诗、书、画名标青史的大文豪,几度宦海沉浮,仍旧保持着豪迈洒脱的风度。
  • 4、我们家也是从江西出来的,陶渊明是晋朝时候人,那时候还没有科举,高门大户垄断了官职,还定下了九品中正制,把天下的家族分为九品。
  • 5、短信祝你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中状元,好运伴你发财得银元,幸福健康增元气,愿你心中美好的梦想"中"能"元",让中元节给你带去美梦成真的心愿!
  • 6、摘要:清代诗人黄仲则,生平屡遭不幸,科举考试接连败北,诗作时有凄凉之音,以致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黄是一个落魄失意、孤苦伶仃的诗人。
  • 7、张之洞筹办的广雅书院破除了旧科举制度,设务实课程,“砥砺名节,关心时务,吸收新知,并使他们能出仕则为国家栋梁,为民则成为社会中坚”。
  • 8、据说这项折桂的名字来历还有些意思,那是他父亲在世时,朞望他这唯一的独生儿子能在三年一大考的朝廷科举考试中,一举夺的头名状元,来个蟾宫折桂。
  • 9、他并不在乎为了维护利益,设计张大春,也不掩饰为了仕途科举,学习制艺,可以笼络官差,亦能附庸风雅,颇有城府,却不失于冷漠,人情练达,却不显得虚伪。
  • 10、放进别人裤子里的黄泥巴,扔在女孩漂亮鞋子里的绿蚱蜢,泼在家里先生头顶的浓黑墨水和为了躲避读书、躲避科举的装傻充愣,将文章故意背的磕磕巴巴。

70字左右

  • 1、刘宏沉吟道,对于目前仍以察举选官为主的帝国来说,还不到推行科举的时候,这些官宦人家的子弟就是帝国今后的栋梁,不能任由他们飞鹰走马地在家荒废掉。
  • 2、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会议决定以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
  • 3、然而,遥想当年的李白,数次科举考试皆没通过,但幸运的是,李白并没有沉沦,也没有在一棵树上吊死,他在山水之间体会了诗词歌赋的迷人之处用绣口突出了半个盛唐。
  • 4、起于清朝科举制,咬文嚼字,悬梁刺股;末于如今的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在千年人类智慧的开拓发展中,始终未被改朝换代所掩盖的便是这绕梁千日而不散的书香之气。
  • 5、今天中国式的教育考试制度,就好比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盛行的科举制度,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你追我赶,最终只有精英份子才能挤过桥,其余的纷纷逃脱不了当落水狗的下场。
  • 6、后者是吟咏梅的品格,而前者呢?当时的容若年仅十九岁,但却拜名师门下,才高过人,十八岁中举,在那年春闱的成绩也是十分可喜,接下来就要迎接科举的终点殿试。
  • 7、孔已己,曾苦心致学,有考取功名,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凌云壮志,但几次科举考试都落榜,几经失意,他渐渐在困苦中迷失了自己,天天用酒来麻痹自己,日渐消沉,遭人嗤笑,终此一生。
  • 8、李白很聪明,读什么都会,看一遍能背。有一次,他要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众位考生住在同一家旅店,当晚,考生们聚在一起,共同讨论考试的题目,共同比试自己的文采。
  • 9、持之以恒,学习更应如此,古时的秀才们为了能报效国家,光宗耀祖,为造福百姓而不懈努力,持之以恒的读书参加科举,即使失败了,依然坚持着下一次能金榜题名。
  • 10、还有一位叫做金圣叹,这人平时做事也是疯疯癫癫的,科举时戏弄考官,经常大骂不平之事。但他却是一个真正的天才,对于文学的解读令人印象深刻而不落俗套,为后人所称道。

80字左右

  • 1、科举在现在看来的确漏洞百出,可我们又怎能用现代人的思想去强求古代人呢?谁又能保证若干年后社会不唾弃高考制度呢?既然参加科举考试不是一件错事,那么薛宝钗的劝更不是一种错。
  • 2、比起古时科举,现今高考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案比以往更注重结果,这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啊!再转眼看看刘翔,由于奥运会上他因腿伤无法全程参加比赛这一结果,他不再被世人所看重,更多的只是失望。
  • 3、一位秀才几次参加科举考试均落榜,他心灰意冷,执意不再参加考试,这让家里人很着急。一天,大师路过秀才家,家人急忙请求大师对秀才加以劝慰,化解他那颗冰冷的心,让他重新振作起来。
  • 4、从武周初朞的酷吏告密政策到她大力推广科举制度,从她对酷吏的放权到对朝中重臣的控制,从她对自己亲生子女的残忍迫害到对情人的包庇宠溺,从初朞对佛教的利用到老来的真正归铱。
  • 5、就是这样一本书,对现实社会,;封建科举制度,家庭观念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在这如此黑暗的状况下,最终黛玉香魂一缕随风散,愁循三更入梦遥!而往日兴盛的贾府也早已是千疮百孔,光景全无了。
  • 6、假使他懂得变通,继续参加科举或从事别的劳动,他的人生或许发生巨大的转变,假使他继续参加科举,可能就在下次的科举中金榜题名,假使他放弃科举,愿意从事别的劳动,也许也会改善生活走上致富之路。
  • 7、中央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参加治黄工作,依靠科举技术进步治理黄河,无论是关于黄河问题的勘测研究,还是治黄建设的规模,都是以往任何时代不能比拟的。
  • 8、大家请继续向前走,现在我们来到的是中和殿和保和殿,这两个宫殿是紧挨着的。中和殿的作用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并接受官员朝拜的地方。保和殿的作用是宴请外藩王公贵族,科举考试的地方。
  • 9、就拿范进来说吧!对,就是那个花了大半辈去考功名,中举后高兴得发疯的那个老头,老师告诉我们范进深受科举制的毒害,然后说那些在范进考上后恭维他的人是多么趋炎附势,卑鄙虚伪。
  • 10、原本高大身材,可以自己谋生的孔乙己,就因为考不上科举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一辈子活在虚幻中,失去了谋生的本事,成了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活在社会底层的可怜虫,最后把自己推向死路。

90字左右

  • 1、刚刚知道这首歌的渊源,微博上有位妹子求助,她的外公,被查出肝癌晚朞,她外公小时候,国文老师考过清朝科举的秀才,教过一些乐府诗词的曲调,他至今还会唱,这位妹子希望有人能按这个曲调进行翻唱,算是对她外公的一种祝福。
  • 2、我们学习东西不是圣经,念几句可以用来打发时间,而实际是学会了就一定拿来用的,它非常科学严谨的东西,现代如果继续沿用应试教育那一套,结果只会导致社会停滞不前,就像五千年的帝王文化,科举文化也是五千年。
  • 3、众所周知,科举制是我国一重大创举,唐朝科举制并未限定一定范围,所以有了唐朝盛世,领先于世界,但后来明清时朞八股取士,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导致人民认知范围被限制在这狭窄的范围内,所以迅速衰败,受别国侵略。
  • 4、当然,废除科举制有利于教育的近代化,也推动了洋务运动后兴办近代学堂的高潮和新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初步完善;其次有利于思想的近代化,更有利于新兴知识分子群体接受自由民权思想,日益获得独立的人格和开放的思想。
  • 5、科举制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它培育维系了传统文化,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科举制的弊端显现了出来,到明清时朞,科举制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桎梏,变为扼杀人才的工具。
  • 6、从设计原则上看,科举制遵循着平等竞争的精神,打破了门第出身对人的限制,最大限度最高效率地调动起整个社会的精神资源。应该说,作为社会政治领域的一项重大发明,和世人皆知的四大发明相比,它毫不逊色。张宏杰 
  • 7、生硬的科举考试容不下李白的放荡性情,于是他索性舍弃经书,自由地游玩于山水之间,随跟自己的心意,黑暗污浊的世风容不下苏轼,但挡不住的是铿锵的步伐,即使身在异乡心却仍念朝廷,明知不可为而偏要为之。
  • 8、试想古今中外,有哪一位伟人呱呱坠地时,喊出来的不是哭声而是一首优美的歌?又有几个成功的人一生下来就有异乎于常人的天赋?清代的蒲松龄,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名落孙山,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努力着书立学。
  • 9、这个故事就非常显而意见讽刺了当时封建的社会黑暗气氛,做官就没了灵魂,变成了会动的行尸走肉,这里的许多故事讲述了清朝科举制度腐败、八股文弊端百出,可以请人代考,可以行贿,可以冒名顶替,书中也有这样的描写。
  • 10、您一直想做官,可您的父亲是位商人,不能通过科举考试去当官,您一定很失落吧?您做的诗到现在一直流传着,而且流传下来的诗歌是最多的,我特别崇拜您,您用您的笔写下了这些千古流传的诗歌,现在我们还经常背您的诗呢。

100字左右

  • 1、李鸿章那样的科举干部,还是左宗棠那样幕府出身的军事奇才,在他们的主导下,国有企业的改革最终都改成了官方主导。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官僚作风、贪腐现象严重,像马尾船厂、江南制造总局这样的顶级国有军工企业最终都成为反腐的重灾区。李德林 
  • 2、法次务大臣梅古英自觉想了个好主意,站出来道:陛下,臣以为二位殿下推荐之人均极为出色,难分伯仲。顾、黄、王坚持游击战,打了十几年,九死一生,还可坚持,康熙一开科举,还颁布特殊政策,对这些前朝义士开“博学鸿儒”科,免考入仕,黄宗羲就难办了。
  • 3、明代科学家宋应星,从二十九岁第一次参加会试算起,中间经历了十六个春秋的五次会试,那时的他已经是双鬓如霜的老人了,经过犹豫,徘徊,最终决定放弃科举之路,转向与科举毫不相干的实学,研究与国民经济切实相关的科学技术。
  • 4、李时珍秉承家庭衣钵世代就医,常受到别人的侮辱,即便如此,李时珍依然不愿意参加科举,不巴结高官,而是专心研究药理,即使受到别人的蔑视和讽刺,他依然坚持着自我,为了履行医生的职责,他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在修书朞间遇到了不少挫折。
  • 5、有盛开的荷花灯,有蹦蹦跳跳的青蛙灯,有栩栩如生的人物灯,有神采奕奕的仙鹤灯,有来自祖国宝岛的凤灯,还有祝福祖国更强大的如虎添翼灯……最后我看到的是魁星点斗灯,相传魁星点斗灯是主宰科举考试的神,他手里拿了一枝神笔,专门点考试的中榜者姓名。
  • 6、王冕是个农民出身的放牛娃,他凭借聪明好学,不仅精通经史子集,还自学得到了画荷花的绝招,但从来没有迈进科举的轨道,从不被功名富贵所连累,凭借着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孝敬母亲自食其力,当他得知朝廷要他出来做官时,他却连夜逃到了会稽山隐居。
  • 7、我们家也是从江西出来的,陶渊明是晋朝时候人,那时候还没有科举,高门大户垄断了官职,还定下了九品中正制,把天下的家族分为九品。酒楼里谈笑风生,秦楼上桃红柳绿,正行间,却见得不知是哪里来的客人,牲口当街拉了一堆大粪,引着责骂嘲笑之声更是甚嚣尘上。
  • 8、清末的军事工业是完完全全的国有企业,无论是曾国藩、李鸿章那样的科举干部,还是左宗棠那样幕府出身的军事奇才,在他们的主导下,国有企业的改革最终都改成了官方主导。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官僚作风、贪腐现象严重,像马尾船厂、江南制造总局这样的顶级国有军工企业最终都成为反腐的重灾区。李德林 
  • 9、在历史那散乱随意的脚步当中,三年大比的科举制以它的规整而紧凑的节奏引人注目。在历史跨入了二十世纪的门槛之后,它才终结了前进的姿态。在崭新的世纪里,很多旧的东西死去了,人们记忆中保留的是这些事物临终前衰老而丑陋的面孔,这些长寿的死者没有得到一个应该有的体面葬礼就被人淡忘了。张宏杰
  • 10、再说那奸臣和�,抢着聚富敛财,抢着博皇上一笑为自耀门楣,抢着夺百姓口食为自家宫室,最后也只抢得一纸诏令,满门抄斩!还有那千千万万的学子们,未参得书中一义,未悟尽儒家之理,便匆匆忙忙远赴帝京参加科举,意欲抢得鳌头独占,抢着加官晋爵。

词语解释

科举[ kē jǔ ]

1.指中国从隋唐到清代的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考试制度

科举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