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调皮男孩子的成语

形容调皮男孩子的成语


1天真烂漫 [ tiān zhēn làn màn ]

解释 自然纯真;毫不造作。多指少年儿童纯真可爱。天真:心地单纯;不虚伪做作;烂漫:坦率自然。

出处 宋 龚开《高马小儿图》:“此儿此马俱可怜,马高三齿儿未冠,天真烂熳好容仪,楚楚衣装无不宜。”

2活蹦乱跳 [ huó bèng luàn tiào ]

解释 欢蹦乱跳。

出处 曹禺《日出》第四幕:“我一定可以把小东西还是活蹦乱跳地找回来。”

3生龙活虎 [ shēng lóng huó hǔ ]

解释 比喻像很有生气的蛟龙和富有活力的猛虎。形容活泼矫健;富有生气。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95卷:“只见得他如生龙活虎相似,更把捉不得。”

4翻天覆地 [ fān tiān fù dì ]

解释 覆;翻过来。使天地换了位置。形容变化巨大;彻底。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05回:“那时,一屋子人,拉这个,扯那个,正闹得翻天覆地。”

5鸡飞狗跳 [ jī fēi gǒu tiào ]

解释 把鸡吓得飞起来,把狗吓得到处乱跳。形容惊慌得乱成一团。

出处 茅盾《锻炼》:“然而陈克明却在这里想象,一方面疑神疑鬼,又一方面畏惧怨恨所造成的鸡飞狗跳、人人自危的情形。”

6上窜下跳 [ shàng cuàn xià tiào ]

解释 比喻坏人上下奔走,四处活动。

出处 蒋子龙《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上窜下跳,根据需要打出各种不同的旗号,把厂长的事情办成。”

7憨状可掬 [ hān zhuàng kě jū ]

解释 可掬:可以用手捧取。形容顽皮娇痴、单纯幼稚的样子充溢在外。招人喜爱。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种梨》:“乡人馈馈,憨状可掬,其见笑于市人,有以哉。”

8弄鬼掉猴 [ nòng guǐ diào hóu ]

解释 比喻调皮捣蛋。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6回:“心里再要买一个,又怕那牙子家出来的,不干不净,也不知道毛病儿,买了来三日两日,又弄鬼掉猴的。”

9踢天弄井 [ tī tiān nòng jǐng ]

解释 能上天,能入地。比喻本领极大。也形容顽皮到极点。

出处 元 秦简夫《东堂老》第二折:“你道有左慈术踢天弄井,项羽力拔山也那举鼎。”

10老气横秋 [ lǎo qì héng qiū ]

解释 老气:老年的气概;横秋:横亘秋空。形容神态老练严肃。也形容为人死板;缺乏朝气。

出处 南朝 齐 孔稚珪《北山移文》:“风情张日,霜气横秋。”

11乳臭未干 [ rǔ xiù wèi gān ]

解释 身上的奶腥气还没有退尽。对年幼人表示轻蔑的说法。

出处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0卷:“虽有两个外甥,不是姐姐亲生,并且乳臭未干,谁人来稽查得他?”

12本来面目 [ běn lái miàn mù ]

解释 本来:原来的;面目:面貌。原是佛教用语;指人的本性;后比喻人或事物原来的样子。

出处 宋 苏轼《老人行》诗:“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常如故。”

13无法无天 [ wú fǎ wú tiān ]

解释 法:法纪;天:天理。旧指不顾国法和天理;任意干坏事。现多形容违法乱纪;不受管束。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珍大奶奶是个老实头,个个人都叫他养得无法无天的。”

14死气沉沉 [ sǐ qì chén chén ]

解释 形容没有一点生气。有时也形容意志消沉;缺少活力。

出处 鲁迅《书信集 致吴渤》:“上海有官立的书报审查处,凡较好的作品,一定不准出版,所以出版界都是死气沉沉。”

15闭目塞听 [ bì mù sè tīng ]

解释 塞:堵塞。闭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听。形容对外界事物全不了解。

出处 东汉 王充《论衡 自纪》:“闭明塞聪,爱精自保。”

16蹑手蹑脚 [ niè shǒu niè jiǎo ]

解释 蹑:放轻脚步。形容动作很轻;有时指走路时非常小心;或偷偷地跟随。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周瑞家的会意,忙着蹑手蹑脚的往东边屋里来,只见奶奶拍着大姐儿睡觉呢。”

17触目惊心 [ chù mù jīng xīn ]

解释 触目:眼睛看到;惊:震惊。眼睛看到;内心感到吃惊。形容事态严重;令人震惊。也作“怵目惊心”、“惊心怵目”。

出处 清 林则徐《颁发禁烟治罪新例告示》:“尔等更当触目惊心,如再观望迁延,以身试法,则是孽由自作,死有余辜,毋谓言之不早也。”

18无拘无束 [ wú jū wú shù ]

解释 拘:限制;束:约束。没有任何约束。形容自由自在。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44回:“出家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有甚公干?”

19目无法纪 [ mù wú fǎ jì ]

解释 不把法律放在眼里。形容胡作非为,无法无天。

出处 巴金《家》:“今天要检查日货,明天又捉商人游街,简直目无法纪。”

20欢呼雀跃 [ huān hū què yuè ]

解释 高兴得像麻雀一样跳跃。形容非常欢乐。

出处 庄周《庄子 在宥》:“鸿蒙方将拊髀雀跃而游。”

21瞠目结舌 [ chēng mù jié shé ]

解释 瞠:瞪着眼睛;结舌:翘起舌头落不下。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而一时无法对付的样子。也作“结舌瞠目”。

出处 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因耳语其故,公子大骇,入舱隐叩细君,细君结舌瞠目。”

22嬉皮笑脸 [ xī pí xiào liǎn ]

解释 形容嬉笑不严肃的样子。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0回:“你见我和谁玩过!有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你该问他们去!”

23触目皆是 [ chù mù jiē shì ]

解释 触目:目光所及;皆:都。眼睛所见到的都是。

出处 鲁迅《华盖集续编 一点比喻》:“北京真是人海,情形可大不相同了,单是羊肉铺就触目皆是。”

24虎头虎脑 [ hǔ tóu hǔ nǎo ]

解释 形容长得壮健憨厚的样子。

出处 老舍《赵子曰》:“是个年壮力足虎头虎脑的英雄。”

25两小无猜 [ liǎng xiǎo wú cāi ]

解释 猜:猜疑;避嫌。形容男女在幼小时一起玩耍;天真无邪;不避嫌疑。

出处 唐 李白《长干行》诗:“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26童叟无欺 [ tóng sǒu wú qī ]

解释 童:未成年的孩子;叟:年老的男人;欺:蒙骗。既不欺骗小孩也不欺骗老人。指买卖公平。

出处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但不知可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字样没有?”

27生气勃勃 [ shēng qì bó bó ]

解释 生气:朝气;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富有朝气充满生命的活力。

出处 清 袁枚《随园诗话》第15卷:“余选钱文敏公诗甚少,家人误抄十余章,余读之,生气勃勃,悔知公未尽。”

28龙腾虎跃 [ lóng téng hǔ yuè ]

解释 腾、跃:跳起;跳跃。像龙那样飞腾;像虎那样跳跃。形容非常活跃的姿态。也作“龙跳虎跃。”

出处 唐 严从《拟三国名臣赞序》:“圣人受命,贤人受任;龙腾虎跃,风流云蒸,求之精微,其道莫不咸系天者也。”

29庐山真面 [ lú shān zhēn miàn ]

解释 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

出处 清 杨伦《序》:“所谓万丈光焰化作百重云雾者,自非摧陷廓清,不见庐山真面。”

30落拓不羁 [ luò tuò bù jī ]

解释 落拓:亦作拓落;形容性情放浪;羁:束缚。形容人的行为自由奔放;无拘无束。

出处 清 曾朴《孽海花》:“可是骥东官虽是武夫,性情却完全文士,恃才傲物,落拓不羁。”

31瞠目而视 [ chēng mù ér shì ]

解释 瞠目:瞪大眼睛。瞪大眼睛看着。

出处 宋 洪迈《夷坚丁志》:“西边房门又开,一妇人衫裙俱青,抱婴儿以出,亦瞠目而视。”

32目不忍睹 [ mù bù rěn dǔ ]

解释 睹:看。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

出处 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而军士之折臂断足,血流殷地,偃仰僵仆者,令人目不忍睹。”

33目不斜视 [ mù bù xié shì ]

解释 眼睛不往旁边看。形容目光庄重;神情严肃。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都是目不斜视,俯首而行。”

34令人瞩目 [ lìng rén zhǔ mù ]

解释 瞩:注视。使人注视。

出处 王朔《动物凶猛》:“那年国际共运在全球、首先在东南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胜利。”

35目指气使 [ mù zhǐ qì shǐ ]

解释 用眼神和气色示意以指使人。形容态度骄横傲慢。

出处 西汉 刘向《说苑 君道》:“今王将东面目指气使以求臣,则厮役之材至矣;南面听朝不失揖让之礼以求臣,则人臣之材至矣。”

36目无尊长 [ mù wú zūn zhǎng ]

解释 不把尊长放在眼里。形容狂妄无礼

出处 巴金《家》:“她不满意觉慧的目无尊长的态度,更不满意觉民的反抗家长、实行逃婚的手段。”

37贱目贵耳 [ jiàn mù guì ěr ]

解释 指轻视眼前所见,重视远道传闻。比喻舍近求远。

出处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 草三 蛇床》:“世人舍此而求补药于远域,岂非贱目贵耳乎?”

38目无王法 [ mù wú wáng fǎ ]

解释 不把国家法律放在眼里。形容胡作非为,无法无天。

出处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3回:“关系朝廷体统,他如何敢拿了去,要起赎身的价银来,目无王法已极。”

39目不见睫 [ mù bù jiàn jié ]

解释 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人无自知之明。

出处 先秦 韩非《韩非子 喻老》:“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40目无全牛 [ mù wú quán niú ]

解释 比喻技艺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界。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养生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41上蹿下跳 [ shàng cuān xià tiào ]

解释 比喻人上下奔走,四处活动。

出处 阿来《尘埃落定》第四章:“这东西足足有三四十斤,真不知道他有多大气力,戴着它还能上蹿下跳,仗剑作法。”

42庐山面目 [ lú shān miàn mù ]

解释 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

出处 清 段雪亭《聊斋志异>遗稿例言》:“苟非自作聪明,即欲省其铅槧,致令庐山面目,渐失其真。”

43眉语目笑 [ méi yǔ mù xiào ]

解释 指以眉目传情。

出处 清 袁于令《双莺传》第七折:“今朝何幸聚多娇,偏称是粒面乌纱年少,记歌娘子,与周郎眉语目笑。”

44极目远望 [ jí mù yuǎn wàng ]

解释 极:尽。用尽目力向远处眺望。

出处 三国 魏 王朗《与许靖书》:“子虽在裔土,想亦极目而迥望,侧耳而遐听,延颈而鹤立也。”

45满目凄凉 [ mǎn mù qī liáng ]

解释 所见的全是凄惨冷落的景象。

出处 陈毅《过黄泛区书所见》:“三过黄泛区,走跄踉。川原水洗,城社荒落,满目凄凉。”

46怵目惊心 [ chù mù jīng xīng ]

解释 惊:震惊。看见事态严重,心里感到震惊。

出处 闻一多《龙凤》:“你记得复辟与龙旗的不可分离性,你便会原谅我看见‘龙凤’二字而不禁怵目惊心的苦衷了。”

47稗官野史 [ bài guān yě shǐ ]

解释 稗官:古代其职为搜集街谈巷议、风俗故事;供皇帝省览的小官。野史: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泛称记载轶闻琐事的作品即小说野史之类。

出处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7卷:“话说世间稗官野史中,多有记载那遇神、遇仙、遇鬼、遇怪,情欲相感之事。”

48人小鬼大 [ rén xiǎo guǐ dà ]

解释 指年纪小而头脑却很精明,为人调皮,鬼主意多。

出处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61回:“人小鬼大,你竟敢弄这样的戏法。”

49欢蹦乱跳 [ huān bèng luàn tiào ]

解释 形容青少年健康活泼、生命力旺盛的样子。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2回:“匀出你们欢迸乱跳这俩去买瓦;留下房上滚下来的,合炉坑里掏出来的那俩,先把这院子破瓦拣开。”

50抉目吴门 [ jué mù wú mén ]

解释 抉:剔出;目:眼睛。指忠臣被谗诛杀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吴太伯世家》:“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

51瞪目结舌 [ dèng mù jié shé ]

解释 睁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神情紧张或很吃惊。

出处 清 黄轩祖《游梁琐记 顾嘉蘅》:“群知为广文子,异而询之,瞪目结舌不能对。”

52刿目怵心 [ guì mù chù xīn ]

解释 刿:刺伤;怵:惊动。指触目惊心。

出处 清 包世臣《再与杨季子书》:“至于秦汉之文,莫不洞达駘宕,刿目怵心。”

53目别汇分 [ mù bié huì fēn ]

解释 指分门别类。

出处 明 宋濂《丽水黄府君墓铭》:“习五经约知其说,尤深于《易》,旁通诸家言,目别汇分,咸得其统绪。”

54比目连枝 [ bǐ mù lián zhī ]

解释 比目:比目鱼,传说仅一眼,须两鱼并游;连枝:连在一起的树枝。比喻形影不离的情侣和朋友。

出处 元 贾固《醉高歌过红绣鞋 寄金莺儿》:“乐心儿比目连枝,肯意儿新婚燕儿。”

55案剑瞋目 [ àn jiàn chēn mù ]

解释 案:同“按”,握住;瞋目:瞪眼。手握宝剑,怒目而视。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盗跖》:“案剑瞋目,声如乳虎。”

56稗耳贩目 [ bài ěr fàn mù ]

解释 比喻见闻浅薄的人。

出处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北朝经学》:“此可见诸儒师资有自,非同后世稗耳贩目之学也。”

57瞋目扼腕 [ chēn mù è wàn ]

解释 形容愤怒、勇敢的样子。

出处 商鞅《商君书 君臣》:“瞋目扼腕而语勇者得;垂衣裳而谈说者得;迟日旷久积劳私门者得。尊向三者,无功而皆可以得。”

58播糠眯目 [ bō kāng mǐ mù ]

解释 撒播糠秕眯住别人的眼睛。比喻外物虽小,但造成的危害却很大。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天运》:“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

59赁耳佣目 [ lìn ěr yōng mù ]

解释 指借助于所见所闻。

出处 清 钱谦益《覆徐巨源书》:“流浪壮齿,记滥俗学,侵寻四十,赁耳佣目,乃稍知古学之由来。”

60庐山真面目 [ lú shāng zhēn miàn mù ]

解释 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指庐山的真实面目。用以比喻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

出处 宋 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