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吓了一跳的成语

形容吓了一跳的成语


1目瞪口呆 [ mù dèng kǒu dāi ]

解释 瞪:睁大眼睛直视;呆:发愣。眼睛大睁;眼珠发直;张嘴说不出话来。形容因恐惧而失神发愣的样子。

出处 元 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

2大吃一惊 [ dà chī yī jīng ]

解释 形容非常吃惊。

出处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8卷:“则一张那员外大吃一惊,回身便走,来到后边,望后倒了。”

3瞠目结舌 [ chēng mù jié shé ]

解释 瞠:瞪着眼睛;结舌:翘起舌头落不下。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而一时无法对付的样子。也作“结舌瞠目”。

出处 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因耳语其故,公子大骇,入舱隐叩细君,细君结舌瞠目。”

4惊慌失措 [ jīng huāng shī cuò ]

解释 失措:举止失去常态;不知如何是好。形容惊恐慌张;不知如何是好。

出处 《北齐书 元晖业传》:“孝友临刑,惊惶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5惊愕失色 [ jīng è shī sè ]

解释 失色:由于受惊或害怕而面色苍白。惊恐得改变了神色。形容十分吃惊。

出处 《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上卷》:“契丹以马军万人拒之于前,将士皆惊愕失色。”

6面面相觑 [ miàn miàn xiāng qù ]

解释 面面:脸对着脸;相:互相;觑:看;瞧。你看我;我看你;互相对着。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出处 宋 释惟白《续传灯录》第六卷:“僧问:‘如何是大疑府人?’师曰:‘毕钵岩中面面相觑。’”

7魂飞魄散 [ hún fēi pò sàn ]

解释 魂:灵魂;魄:是指所谓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指魂飞了;魄也散了。形容极度惊恐。

出处 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8呆若木鸡 [ dāi ruò mù jī ]

解释 愣着不动;像只木头鸡。形容人痴或因惊恐而发愣的神态。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达生》:“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9担惊受怕 [ dān jīng shòu pà ]

解释 惊:惊恐。担受惊恐、害怕。

出处 元 无名氏《盆儿鬼》第三折:“俺出门红月乍平西,归时犹未夕阳低,怎教俺担惊受怕着昏迷。”

10战战兢兢 [ zhàn zhàn jīng jīng ]

解释 战战:恐惧得发抖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形容十分害怕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出处 《诗经 小雅 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11惊弓之鸟 [ jīng gōng zhī niǎo ]

解释 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一点情况就惶恐不安。也作“伤弓之鸟”。

出处 《晋书 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12胆战心惊 [ dǎn zhàn xīn jīng ]

解释 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出处 元 郑光祖《刍梅香》第三折:“见他时胆战心惊,把似你无人处休眠思梦想。”

13心有余悸 [ xīn yǒu yú jì ]

解释 指可怕的事情虽已过去;心里还感到害怕。悸:因为害怕而心跳。

出处 柳洲《风雨桃花洲》:“谈到三年前倒圩的情景,赵老大心有余悸地说:‘那次桃花洲的人淹死了一半,庄稼全毁了。’”

14魂不附体 [ hún bù fù tǐ ]

解释 魂:灵魂;魂魄。迷信的人认为人魂魄一离体;就失去知觉;无法行动。形容受到极大的惊吓;恐惧万分。有时也形容受到极大的诱惑;不能自主。

出处 元 乔吉《金钱记》第一折:“一个好女子也,生得十分大有颜色,使小生魂不附体。”

15噤若寒蝉 [ jìn ruò hán chán ]

解释 噤:闭口不作声;若:像;寒蝉:深秋的知了。不作声像深秋的知了一样。形容有顾虑不敢说话。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16哑口无言 [ yǎ kǒu wú yán ]

解释 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八卷:“一番言语,说得张六嫂哑口无言。”

17六神无主 [ liù shén wú zhǔ ]

解释 六神:道家指主宰人心、肺、肝、肾、脾、胆的神;无主:没有主意;不知如何是好。形容心慌意乱;惊慌失措。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吓得知县已六神无主,还有甚心肠去吃酒。”

18大惊失色 [ dà jīng shī sè ]

解释 色:神色。大为吃惊;脸色失常。形容极度惊恐。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忽见曹操带剑入宫,面有怒色,帝大惊失色。”

19手足无措 [ shǒu zú wú cuò ]

解释 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20胆颤心惊 [ dǎn chàn xīn jīng ]

解释 颤:发抖。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出处 元 施惠《幽闺记 士女随迁》:“生长升平,谁曾惯遭离乱,苦怎言。胆颤心惊,如何可免。”

21心惊肉跳 [ xīn jīng ròu tiào ]

解释 担心灾祸临头;恐慌不安。形容心神不安;极其恐惧。跳:发抖。

出处 元 无名氏《争报恩》:“不知怎么,这一会儿心惊肉战,这一双好小脚儿再走也走不动了。”

22心惊胆战 [ xīn jīng dǎn zhàn ]

解释 形容内心极度惊惧恐慌。战:发抖。

出处 元 无名氏《萨真人夜断碧桃花》第三折:“一个个气昂昂性儿不善,他每都叫吼捋袖揎拳,走的我腿又酸又软,不由我不心惊胆战。”

23心胆俱裂 [ xīn dǎn jù liè ]

解释 吓破了心和胆。形容受到极大的惊吓。俱:都;裂:破开。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大37回:“窃念备汉朝苗裔,滥叼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纲纪崩摧,群雄乱国,恶党欺君,备心胆俱裂。”

24面如土色 [ miàn rú tǔ sè ]

解释 土色:灰黄色。脸色像泥土的颜色一样。形容非常恐惧的样子。

出处 《敦煌变文集 捉季布传文》:“归到壁前看季布,面如土色结眉额。”

25毛骨悚然 [ máo gǔ sǒng rán ]

解释 毛:头发和汗毛;骨:指脊背;悚然:害怕的样子。毛发竖起;脊骨透寒。形容非常恐惧惊骇。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2回:“左右将此檄传进,操见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

26失魂落魄 [ shī hún luò pò ]

解释 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

出处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做子弟的,失魂落魄,不惜余生。”

27魂不守舍 [ hún bù shǒu shè ]

解释 舍:住宅;指人的躯体。灵魂离开了躯体。形容精神恍惚、心神不定。也形容惊恐万分。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管辂传》裴松之注引三国 魏 管辰《管辂别传》:“何之视侯,则魂不守宅,血不华色,精爽烟浮,容若槁木,谓之鬼幽。”

28丧魂失魄 [ sàng hún shī pò ]

解释 原义为失去了魂魄。形容极度惊慌、恐惧。

出处 鲁迅《坟 未有天才之前》:“自从新思潮来到中国以后,其实何尝有力,而一群老头子,还有少年,却已丧魂失魄的来讲国故了。”

29惊恐万状 [ jīng kǒng wàn zhuàng ]

解释 万状:各种样子。惊慌恐惧得表现出各种形态。形容惊慌恐惧到了极点。

出处 宋 陈亮《谢杨解元启》:“忧患百罹而未艾,惊惶万状而莫支。”

30魄散魂飘 [ pò sàn hún piāo ]

解释 形容人临死时神志昏迷、人事不省。

出处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七回:“双手攥定了这根九环锡杖,谨照着他的腰眼骨儿,着实断送他一下,把个孽畜打得一个星飞缭乱,魄散魂飘。”

31担惊忍怕 [ dān jīng rěn pà ]

解释 担心害怕。指常处在惊吓、恐惧之中。

出处 元 无名氏《盆儿鬼》第一折:“做买卖的担惊忍怕,眼见得疏林老树噪昏鸦。”

32面如死灰 [ miàn rú sǐ huī ]

解释 死灰:冷却的灰烬。形容因心情沮丧或受惊吓而脸色灰白。

出处 《淮南子 修务训》:“昼吟宵哭,面若死灰,颜色霉墨,涕液交集。”

33担惊受恐 [ dān jīng shòu kǒng ]

解释 见“担惊忍怕”。

出处 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为兵戈担惊受恐。”

34耽惊受怕 [ dān jīng shòu pà ]

解释 担受惊吓。

出处 元 刘致《端正好 上高监司》:“受官差在旅途,耽惊受怕过朝暮,受了五十四站风波苦。”

35躭惊受怕 [ xīn jīng shòu pà ]

解释 犹言担受惊吓。

36大言相骇 [ dà yán xiāng hài ]

解释 大言:夸大的言辞;骇:惊扰。说大话吓唬人。

出处 明·孙仁孺《东郭记·吾将瞷良人之所也》:“他觑见俺似婴孩,大言相骇。”

37万事皆休 [ wàn shì jiē xiū ]

解释 万:概数,多;万事:一切事情;休:休停。指一切平安无事或事情结束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4回:“宋江兵若不来,万事皆休。若是那伙蛮子来时,小将自出去与他相敌。”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