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喜欢旅游的成语

形容喜欢旅游的成语


1乐不思蜀 [ lè bù sī shǔ ]

解释 蜀:指三国时蜀国。蜀后主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被安置在洛阳仍过荒淫生活;快乐得不想回国。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出处 晋 习凿齿《汉晋春秋》:“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2不远万里 [ bù yuǎn wàn lǐ ]

解释 不以万里为远。形容不怕路途遥远。

出处 晋 王嘉《拾遗记》第六卷:“门徒来学,不远万里。”

3流连忘返 [ liú lián wàng fǎn ]

解释 流连:留恋;舍不得离开。返:回;归。指沉迷于游乐而忘归。后常形容对美好景致或事物的留恋。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下》:“从流下而忘返谓之流,从流上而忘返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茺,乐酒无厌谓之亡。”

4汗流浃背 [ hàn liú jiā bèi ]

解释 浃:湿透。汗水流得湿透背衣。形容闷热或干活卖力气。也形容极度惶恐或羞愧。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皇后纪下 献帝伏皇后》:“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

5曲径通幽 [ qū jìng tōng yōu ]

解释 弯曲的小路通到隐蔽幽深的地方。形容园林曲折幽深。

出处 唐 常建《破峙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6望梅止渴 [ wàng méi zhǐ kě ]

解释 想吃梅子;流出口水;就不渴了。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7海市蜃楼 [ hǎi shì shèn lóu ]

解释 蜃:蛤蜊。古代传说蜃能吐气成楼台的形状。实际上是大气由于光线折射把远外的楼台等城市景物显现在空中或地面上。这种幻景多出现在夏天的海边或沙漠地带。现比喻虚无缥缈实际上不存在的事物。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天官书》:“海旁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

8跋山涉水 [ bá shān shè shuǐ ]

解释 跋:翻山越岭;涉:徒步过水。翻山越岭;蹚水过河。形容走远路的艰苦。也作“跋山涉川”。

出处 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 事实二》:“过家上冢,恳章尽得于哀荣;跋山涉川,之任敢辞于艰险。”

9足不出户 [ zú bù chū hù ]

解释 户:门。脚不跨出家门。

出处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5卷:“却说苏盼奴自从赵司户去后,足不出门,一客不见,只等襄阳来音。”

10气喘吁吁 [ qì chuǎn xū xū ]

解释 吁吁:喘气的声音。形容呼吸急促;喘气不止。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李勉向一条板凳上坐下,觉得气喘吁吁。”

11不远千里 [ bù yuǎn qiān lǐ ]

解释 不远:不以为远。不以千里为远。指不怕长途跋涉的辛劳。

出处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12安步当车 [ ān bù dàng chē ]

解释 安:安详从容;不慌不忙。步:步行;当:代替。不慌不忙地步行;权当是乘车。又借指人能安于贫贱自行其乐。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13湖光山色 [ hú guāng shān sè ]

解释 湖水风光;山峦秀色。形容山水景色之美。

出处 宋 吴自牧《梦梁录》:“杭城湖光山色之美,钟为人物,所以清奇杰特,为天下冠。”

14晓行夜宿 [ xiǎo xíng yè sù ]

解释 天亮启程;入夜歇宿。形容旅途辛苦。晓行:天明上路;夜宿:傍晚歇宿。

出处 元 郑廷玉《楚昭公》第一折:“但愿你晓行夜宿无辞惮。”

15游山玩水 [ yóu shān wán shuǐ ]

解释 山、水:指风景。游览和观赏山水风景。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韶州云门山文偃禅师》:“问:‘如何是学人自己?’师曰:‘游山玩水去。’”

16名胜古迹 [ míng shèng gǔ jì ]

解释 风景优美和有古代遗迹的著名的地方。

出处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45章:“首都所有的名胜古迹都去了两次以上。”

17长途跋涉 [ cháng tú bá shè ]

解释 跋涉:翻山越岭、趟水过河。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出处 清 钱采《说岳全传》第66回:“妾身身犯国法,理所当然,怎敢劳贤姐长途跋涉?决难从命。”

18极目远眺 [ jí mù yuǎn tiào ]

解释 极:尽;眺:望。尽眼力之所及眺望远方。

出处 三国·魏·王朗《与许靖书》:“子虽在裔土,想亦极目而迥望,侧耳而遐听,延颈而鹤立。”

19鞍马劳顿 [ ān mǎ láo dùn ]

解释 骑马赶路过久,劳累疲困。形容旅途劳累。

出处 元 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兴儿,我一路上鞍马劳顿,我权且歇息。”

20风餐露宿 [ fēng cān lù sù ]

解释 餐:吃饭;露:露水;宿:住宿;过夜。在野外的风雨中吃饭;在露天的环境中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艰苦。

出处 宋 范成大《元日》诗:“饥饭困眠全体懒,风餐露宿半生痴。”

21草行露宿 [ cǎo xíng lù sù ]

解释 走在野草里,睡在露天下。形容走远路的人艰苦和匆忙的情形。

出处 《晋书 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22跋山涉川 [ bá shān shè chuān ]

解释 形容远道奔波之苦。参见“跋山涉水”。

出处 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 事实二》:“过家上冢,恳章尽得于哀荣;跋山涉川,之任敢辞于艰险。”

23倍道兼行 [ bèi dào jiān xíng ]

解释 道:行程,路程;兼:加倍,加速。指加倍速度行进。

出处 《孙膑兵法 善者》:“善者能使敌卷甲趋远,倍道兼行,倦病而不得息。”

24星行夜归 [ xīng xíng yè guī ]

解释 天没亮就出去,天黑了才回来。

出处 《晋书·夏统传》:“幼孤贫,养亲以孝闻,睦于兄弟,每采梠求食,星行夜归,或至海边,拘蚶蚏以资养。”

25登高望远 [ dēng gāo wàng yuǎn ]

解释 登上高处,看得更远。也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远大。

出处 《荀子 劝学》:“我尝跂高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吕氏春秋 顺说》:“顺风而呼,声不加疾也,际高而望,目不加明也,所因便也。

26巧夺天工 [ qiǎo duó tiān gōng ]

解释 天工:指自然形成的非常精巧;超过了自然。形容制作技艺之高超。

出处 晋 郭璞《葬书》:“微妙在智,触类而长,玄通阴了,巧夺造化。”

27走马观花 [ zǒu mǎ guān huā ]

解释 骑在跑着的马上看花。比喻匆忙、粗略地观察了解。走:跑。

出处 唐 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28接连不断 [ jiē lián bù duàn ]

解释 连续不间断。

出处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陈设兵卫,自王宫起,直至光家之门,街衢皆满,接连不断。”

29扶老携幼 [ fú lǎo xié yòu ]

解释 扶:挽着;携:带着。搀着老人;领着小孩儿。形容男女老少成群结队欢迎、观看或逃难。后也用来形容关心照顾老人和孩子。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30成千上万 [ chéng qiān shàng wàn ]

解释 成:达到一定数量;上:达到一定程度或数量。累计成千;达到万数。形容数量极多。也作“成千成万”、“成千累万”。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0回:“他看着那乌克斋、邓和公这班人,一帮动辄就是成千累万,未免就把世路人情看得容易了。”

31心旷神怡 [ xīn kuàng shén yí ]

解释 心境开阔;精神愉快。旷:空阔;怡:愉快。

出处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2兴高采烈 [ xìng gāo cǎi liè ]

解释 兴致高;精神饱满。采:精神;烈:强烈;旺盛。

出处 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 体性》:“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

33万人空巷 [ wàn rén kōng xiàng ]

解释 本指家家户户的人都奔向一个地方;以致住宅空荡荡的。现多指很多的人聚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形容轰动一时的盛况。

出处 宋 苏轼《八月十七复登望海楼》诗:“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

34熙熙攘攘 [ xī xī rǎng rǎng ]

解释 熙熙:和乐的样子;攘攘:纷乱的样子。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35络绎不绝 [ luò yì bù jué ]

解释 络绎:前后相连;连续不断。不绝:也是不断之意。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也作“络绎不断”。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南匈奴传》:“窜逃去塞者,络绎不绝。”

36摩肩接踵 [ mó jiān jiē zhǒng ]

解释 摩:接触;踵:脚跟。肩挨肩;脚尖连着脚跟。形容人多拥挤;或比喻事物接连不断的出现。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一》:“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

37山清水秀 [ shān qīng shuǐ xiù ]

解释 清:纯净;秀: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出处 宋 黄庭坚《蓦山溪 赠衡阳陈湘》:“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

38连绵不断 [ lián mián bù duàn ]

解释 连绵:连续不断的样子。形容连续不止;从不中断。

出处 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往余再丧妻,四丧子,复丧妹,最后丧母,连绵不绝,哭泣悲伤,五衷菀结。”

39日行千里 [ rì xíng qiān lǐ ]

解释 一天能走一千里。形容速度惊人。

出处 《魏书 吐谷浑传》:“吐谷浑尝得波斯草马,放入海,因生骢驹,能日行千里,世传青海骢者是也。”

40人山人海 [ rén shān rén hǎi ]

解释 人多得像大山大海一样;形容聚集在一起的人特别多。

出处 《西胡老人繁胜录》:“四山四海,三千三百,衣山衣海,卦山卦海,南山南海,人山人海。”

41风尘仆仆 [ fēng chén pú pú ]

解释 风尘:指旅行。仆:走路劳累的样子。旅行艰辛困顿;行路劳累疲乏。

出处 清 吴趼人《痛史》第八回:“三人拣了一家客店住下,一路上风尘仆仆,到了此时,不免早些歇息。”

42别有洞天 [ bié yǒu dòng tiān ]

解释 比喻另有一番境界。

出处 唐 章碣《对月》诗:“别有洞天三十六,水晶台殿冷层层。”

43翻山越岭 [ fān shān yuè lǐng ]

解释 越:过;岭:顶上有路可通行的山。翻过很多山头;形容野外工作或行进途中辛苦。也比喻历尽千辛万苦。

出处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六章:“他的腿脚好,只要肚子里填饱了瓤子,翻山越岭,跟年轻人一样。”

44入乡随俗 [ rù xiāng suí sú ]

解释 到一个地方;就顺从当地习俗。常用以形容随遇而安。

出处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大宁道宽禅师》:“虽然如是,‘且道入乡随俗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西天梵语,此土唐言。’”

45人来人往 [ rén lái rén wǎng ]

解释 人来来往往连续不断。也形容忙于应酬。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十回:“这两三天人来人往,我瞧着那些人都照应不到,想必你没有吩咐,还得你替我们操点心儿才好。”

46乐而忘返 [ lè ér wàng fǎn ]

解释 返:回还。快乐得忘了回去。形容沉迷于某种场合;舍不得离开。

出处 《晋书 符坚载记上》:“坚尝如邺,狩于西山,旬余,乐而忘返。”

47绵延不绝 [ mián yán bù jué ]

解释 绵延:延续不断的样子。延续不断的样子。

出处 巴金《怀念·悼范兄》:“我知道生命无处不在,我知道生命绵延不绝。”

48东奔西走 [ dōng bēn xī zǒu ]

解释 到处奔跑。形容四处奔忙或为某个目的而四下活动。也形容到处逃窜。走:跑。

出处 元 魏初《沁园春 留别张周卿韵》:“甚年来行役,交情契阔,东奔西走,水送山迎。遥望神州,故人千里。”

49欢声笑语 [ huān shēng xiào yǔ ]

解释 欢乐的说笑声。

50仆仆风尘 [ pú pú fēng chén ]

解释 仆仆:行路劳累的样子;风尘:指行旅,含有辛苦之意。形容奔波忙碌,旅途劳累。

出处 《太平天国 天情道理书》:“去国立乡,抛妻弃子,数年之间,仆仆风尘,几经劳瘁。”

51一路福星 [ yī lù fú xīng ]

解释 路:本为宋代的行政区域名,后指道路;福星:岁星。原指一个行政区域为民谋福的好长官。后用作祝人旅途平安的客套话。

出处 清 范寅《越谚》上卷:“一路福星,又一路顺风,送远行语。”

52登高一呼 [ dēng gāo yī hū ]

解释 比喻有影响的人物发出倡议。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回:“他在外面登高而呼,只怕还容易些。”

53露宿风餐 [ lù sù fēng cān ]

解释 在露天过夜,在风口吃饭。形容行旅生活的辛苦。

出处 宋 苏轼《将至筠先寄迟适远三犹子》诗:“露宿风餐六百里,明朝饮马南江水。”

54餐风沐雨 [ cān fēng mù yǔ ]

解释 餐:吃;沐:洗。以风充饥,用雨水洗头。形容旅行或野外生活的艰辛。

出处 明 许三阶《节侠记 忠忤》:“却不念餐风沐雨先皇创业多辛苦,到做了个弃正趋邪没主张。”

55江山如画 [ jiāng shān rú huà ]

解释 江山:山河;常指国土。山河美如图画。

出处 宋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56断梗飘蓬 [ duàn gěng piāo péng ]

解释 梗:植物的枝茎;蓬:蓬蒿,遇风常吹折离根,飞转不已。如同折断的枝茎,飘飞的蓬蒿一般。形容人东奔西走,生活不固定。

出处 宋 石季友《清平乐》:“自怜俗状尘容,几年断梗飘蓬。”

57跋履山川 [ bá lǚ shān chuān ]

解释 形容远道奔波之苦。参见“跋山涉水”。

出处 《左传 成公十三年》:“文公躬擐甲胄,,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之侯。”

58周游列国 [ zhōu yóu liè guó ]

解释 周游:全都走到,游遍。原指孔丘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当时的许多国家,希望得到重用,以便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张。后指走遍各地。

出处 曹余章《上下五千年 孔子周游列国》:“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打那以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

59采风问俗 [ cǎi fēng wèn sú ]

解释 风:歌谣;俗:风俗。采集歌谣,访问风俗。

出处 清 俞蛟《梦厂杂著 潮嘉风月》:“采风问俗,纪载宜详;品翠题红,篇章争丽。”

60过府冲州 [ guò fǔ chōng zhōu ]

解释 行经了很多地方。形容旅途的漫长与跋涉的劳苦。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二回:“两个商量了,径望沧州路上来。途中免不得登山涉水,过府冲州。”

61风宿水餐 [ fēng sù shuǐ cān ]

解释 餐:吃饭。在水上进食,在风中歇宿。形容行旅生活的艰辛。

出处 明·邵璨《香囊记·题诗》:“烟波万里谁为伴,忘机数点白鸥闲,东西没牵绊,风宿水餐。”

62夜住晓行 [ yè zhù xiǎo xíng ]

解释 天黑就住下,天亮就赶路。形容长途赶路的辛苦。

出处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9卷:“饥餐渴饮,夜住晓行,不则一日,已到临安府接官亭。”

63风微浪稳 [ fēng wēi làng wěn ]

解释 微:微小。没有风浪。

出处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本朝杂记》:“还过大江,风微浪稳,舟楫安然。”

64束装就道 [ shù zhuāng jiù dào ]

解释 整好行装走上旅途。

65平静无事 [ píng jìng wú shì ]

解释 形容非常安全,没有事情发生

出处 毛泽东《批判大汉族主义》:“有些是很严重的问题,表面上看来平静无事……故须进行认真的教育,以期一步一步地解决这个问题。”

66攀藤揽葛 [ pān téng lǎn gě ]

解释 手拉葛藤向上。形容在险峻的山路上攀登。亦作“攀藤附葛”。

出处 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三折:“峨嵋岭下,攀藤揽葛采樵人。”

67攀藤附葛 [ pān téng fù gě ]

解释 攀附着藤葛前进。极言道路艰难。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08回:“解宝领一支军,攀藤附葛,爬山越岭。”

68昼夜兼程 [ zhòu yè jiān chéng ]

解释 程:行进。白天和黑夜都不停地赶路。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六回:“林如海已葬入祖坟了,诸事停妥,贾琏方进京的。本该出月到家,因闻得元春喜信,遂昼夜兼程而进,一路俱各平安。”

69沐露梳风 [ mù lù shū fēng ]

解释 谓受风露轻拂、浸润。

出处 宋·王十朋《郡圃无海棠买数根植之》诗:“半含欲吐不胜情,沐露梳风睡明月。”

70晓行夜住 [ xiǎo xíng yè zhù ]

解释 见“晓行夜宿”。

出处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十一卷:“赵旭词毕,作别亲友,起程而行。于路饥餐渴饮,夜住晓行。不则一日,来到东京。”

71风餐水栖 [ fēng cān shuǐ qī ]

解释 在风中进食,在水上歇宿。形容行旅生活的艰辛。

72登山涉水 [ dēng shān shè shuǐ ]

解释 爬山过水。比喻历尽艰难。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二回:“[宋江兄弟]两个商量了,径望沧州路上来。途中免不得登山涉水,过府冲州。”

73班师振旅 [ bān shī zhèn lǚ ]

解释 班:还、回;师:军队;振:整理;旅:军队。撤回军队,进行整顿。

出处 《尚书·大禹谟》:“禹拜昌言,曰:‘俞。’班师振旅。”

74涉海登山 [ shè hǎi dēng shān ]

解释 渡过大海,攀登高山。形容旅程的艰苦,也形容行程连绵不断。亦作“涉水登山”。

出处 唐·张说《贺示历书表》:“奉宣圣旨,内出新撰历书二十五卷,以示臣等,窃窥深奥,仰观英华,涉海登山,罔知攸际。”

75涉水登山 [ shè shuǐ dēng shān ]

解释 涉:渡水。涉渡溪水并攀登山岭。形容旅途艰辛或行程连绵不断。

出处 明·杨慎《洞天玄记》第一折:“假饶他升天摄地三千界,亦任他涉水登山二百州,赶将去活喇喇牵转白牛。”

76沐露沾霜 [ mù lù zhān shuāng ]

解释 形容饱经霜露辛苦。

出处 唐·王勃《为人与蜀城父老书》:“因公入务,怀书将相之门;沐露沾霜,拥箒公侯之门。”

77夜宿晓行 [ yè sù xiǎo xíng ]

解释 天黑就住下,天亮就赶路。形容长途赶路的辛苦。

出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4卷:“孙九领书,夜宿晓行,直至吴江延陵桥下。”

78百舍重茧 [ bǎi shè chóng jiǎn ]

解释 形容走远道的辛苦。

出处 《尸子 止楚师》:“墨子闻之,百舍重茧,往见公输般。”

79百舍重趼 [ bǎi shè chóng jiǎn ]

解释 百里一舍,足底老皮上又生出硬皮。形容长途奔走,十分辛劳。亦作“百舍重茧”。

出处 《庄子 天道》:“吾闻夫子圣人也。吾固不辞远道而来愿见,百舍重趼而不敢息。”《淮南子 修务训》:“昔南荣畴耻圣道之独亡于己身……百舍重趼,不敢休息,南见老聃。”

80霜行草宿 [ shuāng xíng cǎo xiǔ ]

解释 谓在霜露中行走,草野中息宿。形容奔波劳苦。

出处 《宋书·孝义传·孙法宗》:“单身勤苦,霜行草宿,营办棺惇,造立冢墓,葬送母兄,俭而有礼。”

81膏车秣马 [ gāo chē mò mǎ ]

解释 为车上油,给马喂料。指准备起程。语出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出处 语出唐·韩愈《送李愿归盘 谷序》:“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明·屠隆《彩毫记·钦取回朝》:“羡调和鼎鼐,便膏车秣马好归来。”

82逾山越海 [ yú shān yuè hǎi ]

解释 越过山海。谓长途跋涉。

出处 《南齐书·高帝纪上》:“人迹罕至者,莫不逾山越海,北面称蕃。”

83比肩接迹 [ bǐ jiān jiē jì ]

解释 肩膀相靠,足迹相接。形容人多或接连不断。

出处 明 瞿佑《剪灯新话 修文舍人传》:“贤者槁项黄馘而死于下,不贤者比肩接迹而显于世。”

84夜行昼伏 [ yè xíng zhòu fú ]

解释 伏:藏匿。夜间行走,白天隐藏。

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伍子胥櫜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蓤夫。”

85山行海宿 [ shān xíng hǎi xiǔ ]

解释 行于山间和宿于海上。谓行旅艰险。

出处 唐·韩愈《南海神庙碑》:“方地数千里,不识盗贼,山行海宿,不择处所。”

86水宿山行 [ shuǐ xiǔ shān xíng ]

解释 夜宿于水,日行于山。形容长途跋涉。

出处 唐·李嘉佑《送从弟永任饶州录事参军》诗:“一官万里向丰溪,水宿山行鱼浦西。”

87鞭丝帽影 [ biān sī mào yǐng ]

解释 马鞭和帽子。借指出游。

出处 宋陆游《齐天乐 左绵道中》词:“塞月征尘,鞭丝帽影,常把流年虚占。”

88调良稳泛 [ diào liáng wěn fàn ]

解释 马匹调良,行船稳泛。谓路途平安。

出处 清·朱之瑜《与锅岛直能书》之二:“七夕前,盛使遥临,捧读翰教,知旌旌于前月初五日莅镇,途间车马舟桥,调良稳泛,三省亦附骥平安。”

89草长莺飞 [ cǎo zhǎng yīng fēi ]

解释 莺:黄鹂。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出处 南朝 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