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灰心的成语

形容灰心的成语


1垂头丧气 [ chuí tóu sàng qì ]

解释 垂头:耷拉着脑袋;丧气:失去志气;情绪低落。耷拉着脑袋;有气无力。形容失意懊丧的样子。

出处 唐 韩愈《送穷文》:“主人于是垂头丧气,上手称谢。”

2无精打采 [ wú jīng dǎ cǎi ]

解释 打:打消;采:兴致。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5回:“小红待要过去,又不敢过去,只得悄悄向潇湘馆,取了喷壶而回;无精打采,自向房内躺着。”

3一蹶不振 [ yī jué bù zhèn ]

解释 蹶:跌倒;振:振作。跌倒了再也爬不起来。比喻遭到失败;挫折;就再也不能振作起来。

出处 西汉 刘向《说苑 说丛》:“一噎之故,绝谷不食,一蹶之故,却足不行。”

4萎靡不振 [ wěi mǐ bù zhèn ]

解释 形容意志消沉。萎靡:精神颓丧;不振作;颓唐:消沉;振:振奋。

出处 宋 马永卿《元城先生语录》上卷:“至嘉佑末年,天下之事似乎舒缓,委靡不振,当时士大夫亦自厌之,多有文字论列。”

5灰心丧气 [ huī xīn sàng qì ]

解释 灰心:心像灭了的死灰;丧气:意气沮丧。因遭受挫折而意志消沉;丧失信心。

出处 明 吕坤《呻吟语 下 建功立业》:“是以志趋不坚,人言是恤者,辄灰心,丧气,竟不卒功。”

6心灰意冷 [ xīn huī yì lěng ]

解释 灰心失望,意志消沉。

出处 清 梁启超《湖南时务学堂学约》:“非有坚定之力,则一经挫折,心灰意冷。”

7万念俱灰 [ wàn niàn jù huī ]

解释 所有的想法和打算都破灭了。形容极端灰心失望的心情。万念:一切念头;俱:全;都;灰:灰心;失望。

出处 清 南亭亭长《中国现在记》第三回:“官场上的人情,最是势利不过的。大家见抚台不理,谁还来理我呢,想到这里,万念俱灰。”

8心灰意懒 [ xīn huī yì lǎn ]

解释 灰心失望;意志消沉。形容丧失信心;不图进取。灰:消沉;懒:懈怠。

出处 元 乔吉《玉交枝 闲适》曲:“不是我心灰意懒,怎陪伴愚眉肉眼?”

9心如死灰 [ xīn rú sǐ huī ]

解释 死灰:已冷却的灰烬。原指心境淡漠,毫无情感。现也形容意志消沉,态度冷漠到极点。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知冯游》:“形若槁骸,心若死灰。”

10心灰意败 [ xīn huī yì bài ]

解释 犹心灰意懒。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王子安》:“初失志,心灰意败,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

11意懒心灰 [ yì lǎn xīn huī ]

解释 犹心灰意懒。

出处 元·乔吉《乔梦符小令·玉交枝·头适二曲》:“不是我心灰意懒,怎陪伴愚眉肉眼。”

12心如槁木 [ xīn rú gǎo mù ]

解释 犹心若死灰。

出处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0回:“那个夸说李家小姐标致,说的心如槁木的一位太史公,心中活泼起来。”

13枯体灰心 [ kū tǐ huī xīn ]

解释 见“枯形灰心”。

出处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94卷:“所有计念,从忌心生,若枯体灰心,则万病具泯。”

14灰心丧意 [ huī xīn sàng yì ]

解释 犹言灰心丧气。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1回:“凤姐因方才一段话已经灰心丧意,恨娘家不给争气,又兼昨夜园中受了那一惊,也实在没精神。”

15心如寒灰 [ xīn rú hán huī ]

解释 见“心若死灰”。

出处 唐·刘禹锡《上杜司徒启》:“失意多病,衰不待年,心如寒灰,头有白发。”

16嗒焉自丧 [ tà yān zì sàng ]

解释 嗒焉:沮丧的样子。形容若有所失或灰心丧气的心态

出处 战国·宋·庄周《庄子·齐物论》:“仰天而嘘,嗒焉似丧其耦。”

17心若死灰 [ xīn ruò sǐ huī ]

解释 形容不为外物所动的一种精神状态。现多用以形容灰心失意。

出处 《淮南子·精神训》:“若然者,正肝胆,遗耳目,心志专于内,通达耦于一,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浑然而往逯然而来,形若槁木,心若死灰。”

18大失所望 [ dà shī suǒ wàng ]

解释 原来的希望完全落空。形容非常失望。

出处 汉 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记》:“秦人大失望。”

19自暴自弃 [ zì bào zì qì ]

解释 自己糟蹋自己;自己鄙弃自己。形容不知自爱;甘于落后。暴;糟蹋;弃:鄙弃。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上》:“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20看破红尘 [ kàn pò hóng chén ]

解释 红尘:佛家称人世间。看破人生事情;对一切持超脱态度。这是一种消极厌世态度。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43回:“看这话头,他明明看破红尘,贪图仙景,任俺寻找,总不出来。”

21百无聊赖 [ bǎi wú liáo lài ]

解释 百:泛指多;各个方面;聊赖:凭借;指生活或感情上的寄托。指生活中思想感情没有依托;精神空虚;感觉什么都没意思。指精神无所寄托。

出处 傅専《阁夜》诗:“百无聊赖作词人,尽许闲愁集一身。”

22百折不挠 [ bǎi zhé bù náo ]

解释 折:挫折。挠:弯曲;引伸为屈服。无论遭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缩;不屈服。

出处 汉 蔡邕《太尉乔玄碑》:“其性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23始终如一 [ shǐ zhōng rú yī ]

解释 自始至终一个样子。指能坚持;不间断。

出处 《梁书 到洽传》:“明公儒学稽古,淳厚笃成,立身行道,终始如一。”

24哭丧着脸 [ kū sāng zhe liǎn ]

解释 心里不愉快,脸上显出不高兴的样子。

出处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66回:“小玉兰哭丧着脸,走到湖亭席上,狄希陈唬得魂飞天外。”

25坚持不懈 [ jiān chí bù xiè ]

解释 懈:放松。坚持到底;没有丝毫的松懈。

出处 《清史稿 刘体重传》:“遇大雨,贼决河自卫。煦激励兵团,坚持不懈,贼穷蹙乞降,遂复濮洲。”

26痛不欲生 [ tòng bù yù shēng ]

解释 悲痛得不想再活下去了。痛:悲痛;欲:想;打算。

出处 宋 吕大钧《吊说》:“其恻怛之心、痛疾之意不欲生。”

27怅然若失 [ chàng rán ruò shī ]

解释 怅然:失意;懊恼。形容因不如意而心情沮丧;好像丢了什么似的。

出处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牛成章》:“主人视其里居、姓氏,似有所动,问所从来。忠泣诉父名,主人怅然若失。”

28死气沉沉 [ sǐ qì chén chén ]

解释 形容没有一点生气。有时也形容意志消沉;缺少活力。

出处 鲁迅《书信集 致吴渤》:“上海有官立的书报审查处,凡较好的作品,一定不准出版,所以出版界都是死气沉沉。”

29勇往直前 [ yǒng wǎng zhí qián ]

解释 勇敢地一直向前。形容毫无畏惧地迎着困难上;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出处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从俱摩拳擦掌,个个勇往直前。”

30黯然神伤 [ àn rán shén shāng ]

解释 心情沮丧;心神忧伤。

出处 清 百一居士《壶天录》:“女更黯然神伤,泫然流涕。”

31自怨自艾 [ zì yuàn zì yì ]

解释 原指自己悔恨;自己改正。现形容悔恨交加。怨:悔恨;艾:割草;改正。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

32持之以恒 [ chí zhī yǐ héng ]

解释 持:保持;坚持;之:代词;指所要坚持的东西;恒:长久;指恒心。有恒心地坚持下去。也作“持之以久”。

出处 宋 楼钥《攻愧集 雷两应诏封事》:“凡应天下之事,一切行之以诚,持之以久。”

33孜孜不倦 [ zī zī bù juàn ]

解释 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的样子)。

出处 《尚书 君陈》:“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后汉书 鲁丕传》:“性沉深好学,孳孳不倦。”《三国志 蜀书 向朗传》:“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

34愁眉苦脸 [ chóu méi kǔ liǎn ]

解释 苦:痛苦。忧愁得眉头紧锁;哭丧着脸。形容愁容满面的样子。也作“愁眉苦眼”。

出处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7回:“成老爹气的愁眉苦脸,只得自己走出去回那几个乡里人去了。”

35唉声叹气 [ āi shēng tàn qì ]

解释 唉声:叹气声;因伤感忧闷、苦痛而发出叹息的声音。也写作“哀声叹气”、“嗳声叹气”。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3回:“我看你脸上一团私欲愁闷气色,这会儿子又唉声叹气,你那些还不足?还不自在?”

36悲痛欲绝 [ bēi tòng yù jué ]

解释 绝:穷尽;悲哀伤心到了极点。也作“悲恸欲绝”、“哀痛欲绝”。

出处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七章:“她那人间的爱人悲痛欲绝,日日在她变成的土山下面,跪着呜咽哭啼,直到死在这山脚下。”

37坚韧不拔 [ jiān rèn bù bá ]

解释 拔:动摇;改变。形容意志坚定顽强;不可动摇。

出处 方毅《读》:“需要的是刻苦学习,刻苦钻研,始终不懈,坚韧不拔。”

38没精打采 [ méi jīng dǎ cǎi ]

解释 精:精神;采:神色。打不起精神;提不起兴致。形容精神萎靡;不振作、不高兴。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87回:“弄得宝玉满肚疑团,没精打采,归至怡红院中。”

39失魂落魄 [ shī hún luò pò ]

解释 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

出处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做子弟的,失魂落魄,不惜余生。”

40槁木死灰 [ gǎo mù sǐ huī ]

解释 干枯的树木;冷却的灰烬。比喻心灰意冷;消沉已极或对一切事情无动于衷、冷漠无情。槁:干枯。

出处 庄周《庄子 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41滴水穿石 [ dī shuǐ chuān shí ]

解释 滴水可把石头打穿。比喻虽然力量小;但只要坚持不懈;就能把艰难的事情办成。也作“水滴石穿”。

出处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 一钱斩吏》:“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42妄自菲薄 [ wàng zì fěi bó ]

解释 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妄:过分地;菲薄:小看;轻视。

出处 三国 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43百折不回 [ bǎi zhé bù huí ]

解释 折:挫折。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

出处 《明史 何腾蛟瞿式耜传论》:“夫节义必穷而后见,如二人之竭力致死,靡有二心,所谓百折不回者矣。”

44暮气沉沉 [ mù qì chén chén ]

解释 形容精神萎靡不振,缺乏朝气。

出处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四节:“久已有志于改革的王安石,受命执政,生气勃勃,但朝廷却是暮气沉沉。”

45惘然若失 [ wǎng rán ruò shī ]

解释 心里总不大自在;好像失掉什么东西似的。惘然:失意的样子;若:好像。

出处 宋 洪迈《夷坚志》:“次日,彷徨于案间,惘然如失。”

46百念皆灰 [ bǎi niàn jiē huī ]

解释 种种念头都已消失成了灰。比喻心灰意冷。

出处 清 魏子安《花月痕》第38回:“我如今百念皆灰,只求归见老母。”

47灰头土面 [ huī tóu tǔ miàn ]

解释 满头满脸沾满尘土的样子。也形容懊丧或消沉的神态。

出处 《碧岩录》第五卷:“曹洞下有出世不出世,有垂手不垂手。若不出世,则自视云霄;若出世,便灰头土面。”

48朽木死灰 [ xiǔ mù sǐ huī ]

解释 枯干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比喻心情极端消沉,对任何事情无动于衷。

出处 元 石德玉《曲江池》第四折:“小官已为朽木死灰,若非你拯救吹嘘,安能到此。”

49低头丧气 [ dī tóu sàng qì ]

解释 失意颓丧貌。

出处 《三国演义》第四三回:“严畯低头丧气而不能对。”

50灰心短气 [ huī xīn duǎn qì ]

解释 见“灰心丧气”。

出处 寄生《论支那立宪必先以革命》:“是诚中国前途之隐忧,而足使倡言革命者灰心短气者也。”

51勤学好问 [ qín xué hǎo wèn ]

解释 勤奋学习,不懂的就问。比喻善于学习。

出处 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它而今是勤学好问,便谥之以文。”

52自始自终 [ zì shǐ zì zhōng ]

解释 从开始到末了。表示一贯到底。

出处 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二十:“先皇帝与汴军校战,自始至终,马数才万。今有铁马三万五千,不能使九州混一,是吾养卒练士将帅之不至也。”

53枯木死灰 [ kū mù sǐ huī ]

解释 死灰:燃烧后余下的冷灰。身如枯木,心如死灰。比喻极其消极悲观。

出处 庄周《庄子 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枯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54枯形灰心 [ kū xíng huī xīn ]

解释 身体像枯木心如同死灰。形容极端消极。

出处 《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加死灰也。”

55灰心槁形 [ huī xīn gǎo xíng ]

解释 形容意志消沉,形体枯槁。

出处 庄周《庄子 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56胜不骄,败不馁 [ shèng bù jiāo,bài bù něi ]

解释 胜了不骄傲,败了不灰心。

出处 先秦 商鞅《商君书 战法》:“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