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效果不好的成语

形容效果不好的成语


1劳而无功 [ láo ér wú gōng ]

解释 劳:劳累;劳苦;功:功效;成效。花了力气却没有成效。

出处 先秦 管仲《管子 形势》:“与不可,强不能,告不知,谓之劳而无功。”

2无济于事 [ wú jì yú shì ]

解释 济:有益。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比喻不解决问题。

出处 清 钱采《说岳全传》:“我岂不知贼兵众盛?就带你们同去,亦无济于事。”

3杯水车薪 [ bēi shuǐ chē xīn ]

解释 杯水:一杯水;车薪:一车柴草。一杯水救不了一大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对解决困难作用不大。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4徒劳无功 [ tú láo wú gōng ]

解释 徒:徒然;白白地;功:成就。白白付出劳动而没有功效。

出处 宋 朱熹《诗集传》:“厌小而务大,忽近而图远,将徒劳而无功也。”

5微乎其微 [ wēi hū qí wēi ]

解释 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微:小。

出处 清 杨伦《杜诗镜铨》眉批引蒋弱六云:“写妙技不觉说入自家语,微乎其微。”

6无足轻重 [ wú zú qīng zhòng ]

解释 足:足以。没有它并不轻些;有它也并不重些。指无关紧要。

出处 宋 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

7无关大局 [ wú guān dà jú ]

解释 即整个局势没有关系或没有影响。比喻并不要紧。

出处 毛泽东《介绍一个合作社》:“至死不变,愿意带着花岗岩头脑去见上帝的人,肯定是有的,那也无关大局。”

8于事无补 [ yú shì wú bǔ ]

解释 对事情毫无补益。

出处 丁玲《风雨中忆萧红》:“但徒劳的热情虽然常常于事无补,然在个人仍可得到一种心安。”

9粥少僧多 [ zhōu shǎo sēng duō ]

解释 比喻东西少而人多,不够分配。

出处 邹韬奋《学校与商场》:“小学教员比较是刻苦耐劳一点,可是各地因为粥少僧多,常常为争夺饭碗而闹得乌烟瘴气。”

10出尔反尔 [ chū ěr fǎn ěr ]

解释 尔:你;反:同“返”;回。原指你怎样对付人家;人家就会怎样对待你。现多指自己说了或做了后;又自己反悔。比喻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下》:“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11大失所望 [ dà shī suǒ wàng ]

解释 原来的希望完全落空。形容非常失望。

出处 汉 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记》:“秦人大失望。”

12见利忘义 [ jiàn lì wàng yì ]

解释 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形容人贪财自私。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樊郦滕灌靳周传》:“当孝文时,天下以郦寄为卖友。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

13趾高气扬 [ zhǐ gāo qì yáng ]

解释 走路时脚抬得很高;神气十足。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桓公十三年》:“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

14过河拆桥 [ guò hé chāi qiáo ]

解释 自己过了河;就把桥拆掉。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借以成功的人或事物一脚踢开。

出处 元 康进之《李逵负棘》:“你休得顺水推船,偏不许我过河拆桥。”

15一言难尽 [ yī yán nán jìn ]

解释 一句话难以把意思说尽。表示事情相当曲折复杂。

出处 《京本通俗小说 志诚张主管》:“张主管道:‘小夫人如何在这里?’夫人道:‘一言难尽’。”

16不治之症 [ bù zhì zhī zhèng ]

解释 治不好的病、绝症。也比喻无法挽救的祸患或无法改正的弊端、错误。

出处 鲁迅《伪自由书 电的利弊》:“说先前身受此刑,苦痛不堪,辣汁流入肺脏及心,已成不治之症,即释放亦不免于死云云。”

17为富不仁 [ wéi fù bù rén ]

解释 想发财致富的剥削者绝不会有好心肠。为富:想发财致富;不仁:没有好心肠。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上》:“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18人浮于事 [ rén fú yú shì ]

解释 指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坊记》:“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

19唯利是图 [ wéi lì shì tú ]

解释 只要有利就去追求。惟:只有;惟独;图:贪图;追求。

出处 晋 葛洪《抱朴子》:“名过其实,由于夸诳,内抱贪浊,惟利是图。”

20左右为难 [ zuǒ yòu wéi nán ]

解释 无论怎么办都有困难。指处于某一困境中;不易做出决定。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回:“那太太听了,自然是左右为难;但事到其间,实在无法。”

21左右逢源 [ zuǒ yòu féng yuán ]

解释 到处都能碰到取之不尽的源泉。比喻做事、写作得心应手;应付自如。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22差强人意 [ chā qiáng rén yì ]

解释 差:稍微地;强:振奋。原指还算能振奋人的意志。现形容某人某事还不错;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吴汉传》:“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23幸灾乐祸 [ xìng zāi lè huò ]

解释 指人缺乏善意;在别人遇到灾祸时感到高兴。幸:高兴;乐:欢喜。

出处 南北朝 颜之推《颜氏家训 诫兵》:“若居承平之世,睥睨宫阃,幸灾乐祸,首为逆乱。”

24弯弯曲曲 [ wān wān qū qū ]

解释 曲折不直的。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7回:“于是二人别了惜春,离了蓼风轩,弯弯曲曲,走近潇湘馆,忽听得叮咚之声。”

25得意忘形 [ dé yì wàng xíng ]

解释 形:形骸指自身的存在。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失去常态。形容浅薄的人稍稍得志就忘记了应持的态度。

出处 《晋书 阮籍传》:“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26滥竽充数 [ làn yú chōng shù ]

解释 滥:与真实不符;竽:一种簧管乐器。不会吹竽的人冒充吹竽行家;混在乐队中凑数。比喻没有本事的人冒充有本事;或以次货冒充好货。有时也表自谦。

出处 先秦 韩非《韩非子 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27画蛇添足 [ huà shé tiān zú ]

解释 画蛇时添上脚。喻指徒劳无益;多此一举。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28画饼充饥 [ huà bǐng chōng jī ]

解释 画个饼子以解饥饿。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惠。也比喻借空想安慰自己。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29盛气凌人 [ shèng qì líng rén ]

解释 凌:欺压。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

出处 清 曾国藩《求阙斋语》:“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盛气凌我。”

30立竿见影 [ lì gān jiàn yǐng ]

解释 立起竿子马上就可以见到竿的影子。比喻立见功效。

出处 宋 朱熹《参同契考异》中篇:“立竿见影,呼谷传响,岂不灵哉!”

31缘木求鱼 [ yuán mù qiú yú ]

解释 缘:顺着;木:树。沿着树干爬上树去捉鱼。比喻方法不对;徒劳无功。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32袖手旁观 [ xiù shǒu páng guān ]

解释 把手揣在袖子里站在旁边看。形容置身事外;不加过问或不予协助。袖手:把手揣在袖子里。

出处 宋 苏轼《朝辞赴定州论事状》:“奕棋者胜负之形,虽国工有所不尽,而袖手旁观者常尽之。”

33言而无信 [ yán ér wú xìn ]

解释 信:信用。说话不算数;没有信用。原作“言而不信”。

出处 《穀梁传 僖公二十二年》:“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

34颠倒黑白 [ diān dǎo hēi bái ]

解释 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故意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出处 战国 楚 屈原《楚辞 九章 怀沙》:“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

35事与愿违 [ shì yú yuàn wéi ]

解释 事实与愿望相反。指原来打算做的事没能做到。

出处 三国 魏 稽康《幽愤》诗:“嗟我愤叹,曾莫能俦。事与愿违,遘兹淹留。”

36以卵击石 [ yǐ luǎn jī shí ]

解释 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

37作恶多端 [ zuò è duō duān ]

解释 恶:犯罪的事;极坏的行为;端:项目;方面。形容做的坏事极多。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42回:“想当初作恶多端,这三四日斋戒,那里就积得过来。”

38冷嘲热讽 [ lěng cháo rè fěng ]

解释 冷嘲:冷言冷语;尖刁刻薄的风凉话;热讽:辛辣难忍的讽刺语。用尖锐、辛辣的语言进行讥笑和讽刺。

出处 清 袁枚《随园三十二种 牍外余言》:“人人知之,皆有不平之意。故晋大夫七嘴八舌,冷讥热讽。”

39吐故纳新 [ tǔ gù nà xīn ]

解释 原指人体呼吸。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新鲜氧气。后比喻扬弃旧的;吸进新的;不断更新。故:旧的;纳:吸入。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

40巧言令色 [ qiǎo yán lìng sè ]

解释 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用花言巧语和谄媚的态度讨好于人。

出处 《尚书 皋陶谟》:“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41忘恩负义 [ wàng ēn fù yì ]

解释 忘记别人对自己的好处;反而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恩:恩惠;负:违背;义:情义。

出处 元 杨文奎《儿女团圆》:“他怎生忘恩负义?你雪堆儿里扶起他来那。”

42念念不忘 [ niàn niàn bù wàng ]

解释 念念:一遍遍地思念。时刻思念;永不忘记。

出处 宋 朱熹《朱子全书 论语》:“其言于忠信笃敬,念念不忘。”

43挑拨离间 [ tiǎo bō lí jiàn ]

解释 搬弄是非;使别人不团结。挑拨:引起;挑动;离间:隔开、拆散;使人不和睦。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9回:“这个姓胡名福,最爱挑拨离间。”

44旷日持久 [ kuàng rì chí jiǔ ]

解释 旷:荒废;耽搁;持:持续;拖延。耽搁时日;长期拖延。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赵策四》:“今得强赵之兵,以杜燕将,旷日持久数岁,令士大夫余子之力,尽于沟垒。”

45朝秦暮楚 [ zhāo qín mù chǔ ]

解释 早上侍奉秦国;晚上倒向楚国。比喻主意不定;反复无常。

出处 明 毕魏《竹叶舟》:“因见贵戚王恺,富堪敌国,比太仆更觉奢华,为此我心未免朝秦暮楚。”

46泛滥成灾 [ fàn làn chéng zāi ]

解释 泛滥:江河湖泊的水四处溢出。指江河湖泊的水漫溢横流;造成灾害。也比喻有害的思想言行到处传播;成为祸患。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上》:“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47狐假虎威 [ hú jiǎ hǔ wēi ]

解释 假:假借;凭借。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他野兽。比喻凭借别人的威势来欺压人。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一》:“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48自食其果 [ zì shí qí guǒ ]

解释 自己吃自己种下的恶果。形容自己做坏事;自己受害。

出处 茅盾《〈呼兰河传〉序》:“除了因为愚昧保守而自食其果,这些人物的的生活原也悠然自得其乐。

49臭名昭著 [ chòu míng zhāo zhù ]

解释 名:名声;昭著:显著;明显。坏名声谁都知道。

出处 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他们是贺衷寒系统的人,在前方打狗吃,臭名昭著。”

50落井下石 [ luò jǐng xià shí ]

解释 看见别人落在井里;还往井下丢石头。比喻乘人之危;加以打击、陷害。

出处 唐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51虚无缥缈 [ xū wú piāo miǎo ]

解释 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形容空虚渺茫。虚无:空虚;缥缈:隐隐约约。

出处 唐 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52行之有效 [ xíng zhī yǒu xiào ]

解释 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

出处 西晋 张华《博物志 方士》:“皇甫隆遇青牛道士,姓封名君达,其论养性法则可施用,大略云……武帝行之有效。”

53隔岸观火 [ gé àn guān huǒ ]

解释 站在对岸观看失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见而不救。也比喻没有切身利害关系而不去过问。

出处 唐 乾康《投谒齐己》:“隔岸红尘忙似火,当斩青嶂冷如冰。”

54鼠目寸光 [ shǔ mù cùn guāng ]

解释 老鼠的眼睛只能看到一寸远的地方。形容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出处 清 蒋士铨《临川梦》:“寻章摘句,别类分门,凑成各样新书,刻板出卖。吓得那一班鼠目寸光的时文朋友,拜到辕门,盲称吓赞。”

55依然如故 [ yī rán rú gù ]

解释 故:过去的。仍旧像从前一样。比喻情况没有发生变化。

出处 唐 薛调《无双传》:“舅甥之分,依然如故。”

56卓有成效 [ zhuō yǒu chéng xiào ]

解释 卓:卓越;突出。形容成绩效果显著突出。

出处 明 王守仁《申行十家牌法》:“若巡访劝谕著有成效者,县官备礼亲造其庐,重加奖励。”

57哭笑不得 [ kū xiào bù dé ]

解释 哭也不好;笑也不好。形容处境尴尬。

出处 元 高安道《皮匠说谎》:“好一场,恶一场,哭不得,笑不得。”

58度日如年 [ dù rì rú nián ]

解释 过一天觉得好像过一年那么长久。形容日子难熬。

出处 宋 柳永《戚氏》:“孤馆度日如年,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

59恬不知耻 [ tián bù zhī chǐ ]

解释 指对卑劣的或不光彩的行为安然处之;不以为耻。恬:安然、满不在乎。

出处 宋 吕祖谦《东莱博议 卫礼至杀邢国子》:“卫礼至行险侥幸而取其国,恬不知耻,反勒其功于铭,以章示后。”

60无关紧要 [ wú guān jǐn yào ]

解释 紧要:急切的,重要的。不重要,不会影响大局。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七回:“可见字音一道,乃读书人不可忽略的。大贤学问渊博,故视为无关紧要;我们后学,却是不可少的。”

61有钱有势 [ yǒu qián yǒu shì ]

解释 既有钱财,又有势力。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九回:“毛太公那厮,有钱有势。”

62生不逢时 [ shēng bù féng shí ]

解释 生下来没有遇到好时候。旧时指命运不好。

出处 《诗经 大雅 桑柔》:“我生不逢辰,逢天僤怒。”

63臭味相投 [ chòu wèi xiāng tóu ]

解释 坏味道互相投合。比喻有同样坏毛病、恶劣习气的人很合得来。

出处 宋 牟献《木兰花慢》:“不妨无蟹有监州,臭味喜相投。”

64色厉内荏 [ sè lì nèi rěn ]

解释 色:神色;历:历害;内:内心。荏:软弱;怯懦。形容外表严厉强硬;内心怯懦软弱。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65道貌岸然 [ dào mào àn rán ]

解释 道貌:正经;严肃的外貌;岸然:高傲;严肃的样子。形容神态庄重;外貌严肃正经。现多用于讽刺故作正经表里不一的伪君子。也作“岸然道貌”。

出处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成仙》:“道貌岸然。”

66隔靴搔痒 [ gé xuē sāo yǎng ]

解释 隔着靴子挠痒痒。原为禅宗用语;比喻领会佛理不够透彻;未能悟境触机。后比喻说话写文章没有抓住主题;不中肯;不贴切;或做事没有抓住关键;不解决问题。

出处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康山契稳禅师》:“曰:‘恁么则识性无根去也?’师曰:‘隔靴搔痒。’”

67不尴不尬 [ bù gān bù gà ]

解释 “不”是衬字;无实际意义;尴尬:不自然。形容事情或举动不正常、不三不四。也形容处境窘迫;办事被动;左右为难。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90回:“(薛蝌)及见了宝蟾这种鬼鬼祟祟不尴不尬的光景,也觉了几分。”

68不耻下问 [ bù chǐ xià wèn ]

解释 不耻:不以为耻辱;下问:降低身份请教别人。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求教。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何晏集解:“下问,谓凡在己下者。”

69其貌不扬 [ qí mào bù yáng ]

解释 其:他的;不扬:不出众。指人的外貌不漂亮。也形容器物不美观。

出处 唐 裴度《自题写真赞》:“尔才不长,尔貌不扬,胡为将,胡为相?”

70囫囵吞枣 [ hú lún tūn zǎo ]

解释 囫囵:整个儿;完整的。指不加咀嚼;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缺乏思考;笼统地含糊地吸收知识。

出处 宋 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慢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囵吞个枣。”

71指鹿为马 [ zhǐ lù wéi mǎ ]

解释 把鹿说成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本纪》:“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72油腔滑调 [ yóu qiāng huá diào ]

解释 腔、调:说话的声音、语气。形容说话轻浮油滑;不诚恳。

出处 清 王士祯《师友诗传录 卷一 郎廷槐问》:“若不多读书,多贯穿,而遽言性情,则开后学油腔滑调,信口成章之恶习矣。”

73马到成功 [ mǎ dào chéng gōng ]

解释 战马一到阵前就取得胜利。形容迅速取得成就。

出处 元 张国宾《薛仁贵》楔子:“凭着您孩儿学成武艺,智勇双全,若在两阵之间,怕不马到成功。”

74事倍功半 [ shì bèi gōng bàn ]

解释 事:做事;功:功效。用成倍的力;只收到一半的功效。指工作费力大;收效小。

出处 《孟子 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75半身不遂 [ bàn shēn bù suí ]

解释 遂:顺;如意;指能活动。半边身体不能活动自如。

出处 汉 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 中风历节》:“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侠然。”

76心事重重 [ xīn shì chóng chóng ]

解释 心里挂着很多沉重的顾虑。

出处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第二七章:“毛人凤正心事重重地在地毯上来回走着。”

77模模糊糊 [ mó mó hū hū ]

解释 思想上不清晰。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2回:“雪雁出来一看,模模糊糊认得是薛姨妈那边的人。”

78为虎作伥 [ wèi hǔ zuò chāng ]

解释 被老虎咬死的人变成鬼;又去引诱别人来让老虎吃;这种鬼叫作“伥”。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

出处 孙中山《革命原起》:“有保皇党发生,为虎作伥,其反对革命,反对共和。”

79以己度人 [ yǐ jǐ duó rén ]

解释 度:推测;猜测。用自己的想法来衡量别人;依据自己一方的情况去猜测别人的情况。

出处 汉 韩婴《韩诗外传》:“圣人以己度人者也,以心度心,以情度情,以类度类,古今一也。”

80佛头着粪 [ fó tóu zhuó fèn ]

解释 往佛像的头上拉粪。比喻使神圣美好的东西受玷污;即亵渎美好事物的意思。有时也表示谦虚的意思。

出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七:“崔相公入寺,见鸟雀于佛头上放粪,乃问师曰:‘鸟雀还有佛性也无?’师曰:‘有。’崔曰:‘为什么向佛头上放粪?’师曰:‘是伊为什么不向鹞子头上放?’”

81徒劳无益 [ tú láo wú yì ]

解释 白费劲,没有一点用处。

出处 宋 袁燮《伐武冈林守进治要札子》:“夫溺于卑者,固不足论;而过于高者,徒劳无益。”

82无恶不作 [ wú è bù zuò ]

解释 恶:坏事。没有哪样坏事不干的。指干尽了坏事。

出处 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73回:“程大姐自到周龙皋家,倚娇作势,折毒孩子,打骂丫头,无恶不作。”

83有伤风化 [ yǒu shāng fēng huà ]

解释 指对社会风俗、教育有不好影响的言行(多指男女关系方面)。

出处 元 关汉卿《裴度还带》第四折:“你道做了有伤风化,谁就你那燕尔新婚。”

84精卫填海 [ jīng wèi tián hǎi ]

解释 精卫:古代神话中的小鸟名。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后用来比喻不畏困难;意志坚决。

出处 晋 陶渊明《山海经》诗:“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85以卵投石 [ yǐ luǎn tóu shí ]

解释 卵:蛋;拿着鸡蛋去碰石头。比喻不自量力。自取灭亡。也作“以卵击石。”

出处 先秦 墨翟《墨子 贵义》:“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不可毁也。”

86寝食不安 [ qǐn shí bù ān ]

解释 睡觉、吃饭都不得安宁。

出处 《敦煌变文集 叶净能诗》:“皇帝自此之后,日夜思慕,寝食不安。”

87形容憔悴 [ xíng róng qiáo cuì ]

解释 憔悴;精神萎靡,面色不好。身体瘦弱,面色枯黄。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9回:“夫人见策形容憔悴,泣曰:‘儿失形矣!’”

88恶有恶报 [ è yǒu è bào ]

解释 做坏事的人会得到不好的报应。指因办坏事而自食其果。

出处 南朝·梁·萧衍《新酒肉文》:“行十恶者,受于恶报;行十善者,受于善报。”

89敝帚千金 [ bì zhǒu qiān jīn ]

解释 敝:破旧;敝帚:破旧的扫帚。自己的破扫帚;却看成价值千金的宝贝。比喻自己的东西即使不好;也十分爱惜。

出处 汉 刘珍《东观汉记 光武帝纪》:“城降,婴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放兵纵火,闻之可谓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禹宗室子孙,故尝更职,何忍行此!”

90敝帚自珍 [ bì zhǒu zì zhēn ]

解释 敝:破的;坏了;珍:爱惜。把自己家的破扫帚看成价值千金的宝贝;很爱惜。比喻东西虽差;自己却非常珍惜。

出处 宋 陆游《秋思》:“遗簪见取终安用,弊帚虽微亦自珍。”

91时乖命蹇 [ shí guāi mìng jiǎn ]

解释 时:时运,时机;乖:不顺利;蹇:一足偏废,引伸为不顺利。时运不好,命运不佳。这是唯心主义宿命论的观点。

出处 元 白仁甫《墙头马上》:“早是抱闲怨,时乖运蹇。”

92时运不济 [ shí yùn bù jì ]

解释 时机和命运不佳。

出处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先对莫翁道:‘寄儿蒙公公相托,一向看牛不差。近来时运不济,前日失了两牛,今蹇驴又生病,寄儿看管不来。’”

93耳聋眼花 [ ěr lóng yǎn huā ]

解释 指年老体衰者听觉、视觉衰退。形容人对事物的知觉极为迟钝

出处 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90回:“晁夫人又不头疼脑热,又不耳聋眼花……喜喜笑笑,那像一个将要不好的人。”

94至死不变 [ zhì sǐ bù biàn ]

解释 至:到。到死都不变。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95隐隐约约 [ yǐn yǐn yuē yuē ]

解释 指看起来或听起来模糊,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回:“只见山坡旁隐隐约约,倒象撺出一箭,直向大虫面上射去。”

96一哄而起 [ yī hòng ér qǐ ]

解释 喧闹;起哄。经过一阵喧闹便马上行动起来。形容无组织无计划地行动。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地方上百姓动了公愤,一哄而起。”

97忸怩不安 [ niǔ ní bù ān ]

解释 忸怩:羞惭的样子。不好意思;心里慌乱。

出处 茅盾《子夜》七:“在屠维岳的锋芒逼人的眼光下,这张长方脸儿上渐渐显现了忸怩不安的气色。”

98生不逢辰 [ shēng bù féng chén ]

解释 出生就没有碰上好时辰。形容时运不济或慨叹不被人赏识。

出处 《诗经 大雅 桑柔》:“我生不逢辰,逢天僤怒。”

99时乖运拙 [ shí guāi yùn zhuō ]

解释 拙:劣,不好。时运不顺,命运不佳。指处境不顺利。

出处 元 无名氏《娶小乔》头折:“争奈我时乖运拙难前进,几时能够朝帝阙受君恩。”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